您的一生,是一次爱的航行
王联芝,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析化学理学博士,讲师。参与了德国BMBF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重点方向性项目、国家863项目、校内青年基金及校内博士启动基金等项目的研究;申请受理专利4项,发表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研究论文3篇,SCI检索论文1篇;曾应邀在德国GSF-环境与健康中心做访问学者。
恩施的天气现在已经有些阴冷了,时常会下起小雨,早晨起来时会看见地上湿漉漉的。但是今天天气还好,地面干爽而亮堂,天空有些微蓝的颜色。我们坐在一丛竹子旁,绿色萦绕在身边。十点多钟的时候,阳光已铺满大地,我们等候的王联芝博士从阳光里笑着走来。她的笑容美丽而平静,充满了母性的温和与幸福。
“作为一名老师,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是我应该做的。”这是王博士在当班主任时经常说的。班上的同学有困难,王博士就会伸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当她听说班上一位同学腿摔伤时,她十分着急,想立即去医院看看自己的学生,但是恰恰两岁多的小孩没人照顾。无奈之下王博士只能打电话问问情况,并嘱咐班上的同学去照顾,第二天上午王博士就去了医院,一面询问他的病情,一面又忙着安慰他的情绪,并找骨科主任帮忙看X片和CT结果。采访时,王博士停了停才说:“知道他的腿伤不需要动手术,我悬着的心才放下。”离开医院时,王博士给了受伤的同学200元钱,并叮嘱他“事情已经发生了,好好配合治疗,不要背思想包袱”。
在同学的眼中,王博士是一个认真负责,平易近人的老师。她总是设身处地地为同学们着想,同学们也像朋友一样信任她。如果有谁心情不好或是遇到困难准会找她聊聊。王博士说记忆最深的就是,在访问学者期间,恰好是端午节,班长拨通了她的电话,听到的却是全班同学的祝福!同学们都觉得王博士为他们做了很多,但在采访时王老师只是笑着说:“那是我分内之事。”王博士在德国期间,总会有很多同学在班级QQ群里说:“王老师,我们想您!”王博士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母性光辉让她与学生们保持着一种友好的关系。
在生活中,王博士平易近人,关爱学生。但在学习上,王博士对学生特别严格。她强调:“作为老师,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才是对学生负责。”比如化学实验中,王博士总是要求每个学生在做实验之前都必须预习实验,要花时间去思考,并且还要提交一份预习报告。她说:“做实验是特别重要的,能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她的实验课上从不允许蒙混过关。有一次一位同学的实验做得很糟糕,打分时她严肃地对那个学生说:“你的实验我只能给个C。”这位同学一听,惭愧了,说:“我如过能重做好,您能不能给我改过来?”王博士同意他的做法,并细致的辅导他做完了实验。对同学要求严格的老师常常在当时不是很受学生理解,我们采访时问:“您对自己做老师是怎么定位的,是一个合格老师,还是优秀老师?”王博士一脸坦然,说:“我不知道你们所讲的优秀和合格是什么标准,只是我个人认为,作为老师,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在学生毕业后回忆起老师时会说那个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书本知识,也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要让学生觉得大学的日子没有白过。”
今年4月受到德国Dr.agfer.Yediler的邀请,王博士去慕尼黑GSF环境与生态化学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但是王博士的两岁的小孩需要母亲的呵护,看着孩子咿咿学语的可爱模样,王博士的内心就充满了不舍之情,有段时间,她的内心一直在不停地挣扎。但是为了以后工作,最后很不舍地把孩子交给自己的年老的父母照管。
在德国期间,网博士的科研也很顺利,但是对于王博士而言这几个月仍然是艰难而漫长的。王博士回忆说:“出国后,孩子天天吵着要妈妈,每次打电话回家,孩子叫一声妈妈就哇哇大哭,甚至到后来听见妈妈的声音就哇哇大哭,那时候,孩子在这边哭,我在那边哭……”。在德国访问结束后,她马不停蹄地赶回恩施。可是她的心比飞机飞得更快,早已穿越千山万水停驻在孩子和学生身边!尽管自己现在一个人(其爱人是在读博士)不仅要照看家,还要备课、上课、当班主任、搞研究,但是她不觉得苦与累,因为她觉得做老师是一种荣耀,做母亲是一种幸福,搞研究是一种挑战。
假期已经过去了,等待王博士的又是繁忙而辛苦的工作。虽然忙碌,但是过得充实。当王博士听见学生微笑叫老师,当听见孩子稚嫩的声音叫出妈妈时,王博士的内心一定会溢满幸福和笑容。
“在事业上是个女强人,在生活中是个平易近人的女性。”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胡卫兵如是评价她;在同事眼中她兢兢业业;在学生眼中她尽职尽责,像姐姐又像母亲。(责任编辑:李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