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济世,教书育人
我们歌颂医生的伟大,因为他们救死扶伤,大爱无边;我们赞扬老师的无私,因为他们诲人不倦,桃李天下。但是却有这样一个人,“教学临床双肩挑”。作为一名医生,她医德高尚,医技精湛;作为一名老师,她博学广文,孜孜不倦。她,就是我校附属医院中医科副主任赵晓琴。
赵晓琴老师的父亲赵昌基是湖北省名老中医,大半辈子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从小耳濡目染赵老师比同龄人更早的明白了生命的厚重,也更深刻的认识到了作为一名白衣天使的意义与使命。小时候的她对医技颇高的父亲倾佩不已,自己却并没有想过要学医。于是她20岁从“恩师农校”毕业后,走上了一条与医学毫无关系的行政道路。但是不久她却发现,相比自己正在从事的行政工作,医学事业对自己的吸引力更大。恰逢1980年国家下达名老中医可以带徒行医的政策,赵老师思考良久,果断地做了影响她后半人生的决定:弃政从医。哪怕那时的她刚刚获得了行政事业上的提干机会,哪怕从医就意味着一生的学习。从那以后,赵老师心无旁骛,跟随父亲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学医的漫漫征途。
跟着父亲,赵老师深入接触了形形色色的病患,为自己日后开展临床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知识。同时为了更深、更精、更系统的掌握医学理论知识,赵老师在跟随父亲学习之余,也到原恩施医专随堂听课。由于赵老师是半途转行,最开始时遇到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坚韧的她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学医,就不能怕苦怕累。秉承着坚定的信念,赵老师在这条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前行着。198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恩施医专毕业,如愿以偿的成为了一名中医内科医生。
对一名医生来说,学习是没有终点的。从事临床工作后的赵老师深刻认识到了医学道路上学无止境的道理,于是她先后到多个医科大学和医院进修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现如今,赵老师已埋首中医临床苦心耕耘二十余年。在秉承了父亲多年诊治经验的基础上,她在对于常见、多发疑难杂症的中医诊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法,尤其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肝病闻名州内外。
一路拼搏前行,赵老师在医学领域书写了自己精彩的一笔。2001年,她主持的湖北省教育厅重大课题《复方龙葵糖浆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在获得广泛认可后,于2003年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她参与的湖北省科技厅重大课题《地茶咳露治疗喘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曾荣获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由其提供验方所生产的“复方龙葵合剂”,“排毒降脂合剂”及“地茶止咳露”等均疗效显著,为临床广泛应用。可圈可点的累累业绩折射着赵老师拼搏的轨迹,诉说着她默默奉献背后的艰辛。
在临床工作上大放异彩的赵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更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在讲授要求严谨的医学知识时,她绞尽脑汁思考利于学生掌握的教学方法,切切实实为学生着想,从而赢得了广大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相信赵老师的每个学生都会记住她的笑。温暖,爽朗,不带一丝阴霾。只一眼,便会深深的印在心里。有着不俗业绩的赵老师从未自诩不凡过,她明白,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对她的教学感兴趣,首先就要学生从心里接受她这个老师,微笑就是她无声却有效的招牌。不仅如此,赵老师从不放过任何一个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想学生所想,与他们打成一片,举手投足间都是浓浓的亲和气息。见到过赵老师的人就会明白,能拥有如此的心态,是因为她真正的爱她的学生,爱这份事业。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宝库中一块闪耀的瑰宝,传承着悠远的中国文化。“教学临床双肩挑”的赵老师通过多年的临床工作认识到中医学的重要性。于是在自己苦心研读的同时,她也决心尽自己的努力把中医学发扬光大。在教学时,她尽心尽力的讲授,不仅讲中医的专业知识,也讲中医的文化底蕴。在培养起学生的兴趣以后,赵老师的专业课教学就显得得心应手多了。2006年时,赵老师所带的中医班中几个同学由于对所学专业认识片面,对中医学没有信心,想要转到其他专业。经过赵老师苦口婆心的一番教诲,再听了赵老师一个星期的专业课后,几个同学才真正认识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从那以后便坚定了中医学习的信心,完全打消了转专业的想法。
无论医院的工作有多忙,赵老师都会在每次课前认真备课,用心程度可见一斑。教学工作中,赵老师主讲《中医内科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理解,赵老师总是恰当的把书本知识与临床案例结合起来。这让她的教学生动且形象,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也远比书本上的知识丰富,这也为他们以后的临床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赵老师寄语学生:医学生必须首先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自己对医学事业的爱好。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她殷切的希望,在这个“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舞台上,每一个人都会尽自己全部的力量用心舞蹈。她说:“学医,就要有候鸟翱翔天际的勇敢;育人,就要有星子沉思苍穹的睿智;生活,就要有沙子照耀戈壁的勇气!”
赵老师一直秉承着坚韧不拔的信念,她坚信:有志者,事竟成。她一再强调医学生要培养对学医的浓厚兴趣,因为她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她要求医学生勤奋刻苦,因为她相信天道酬勤;她鼓励学生多到临床观察,因为她推崇理论结合实际。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对病人的关怀就要如晨曦的爱抚,渗透病者的心灵,泛起生命的活力。在慢慢的人生征途里唱出生命的献歌。学医就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的大脑要随着医学的更新不断的注入新的东西,与时俱进。
赵老师最后赠与我们一句话:莫道浮云遮终日,严冬过尽绽春雷!(责任编辑:李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