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薄师者路,风雨桂园情----访我校十佳优秀教育工作者张振羽
记者:首先恭喜您获得了“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您是如何理解“优秀教师”这个称谓的?
张振羽:学校把“优秀教师”这个称号授予我,既是对我以前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以后工作的一种鞭策。它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无形压力。在今后的教书生涯中,我只有把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这两件事做得更好,才能对得起这个称号,才能不辜负领导和同事的期望。
记者:那您又是怎样看待教师这一职业的?在您看来,成为优秀教师需要什么素质?为什么?
张振羽:教书育人,无上光荣。能够为人传道、授业、解惑,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众多有用之才,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我一直认为,教师是一个神圣而伟大的事业,然而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又注定终生将以清贫为伍。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经得起诱惑。以无私的爱心感染人,以高尚的品德塑造人,以渊博的学识引导人,这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记者:我们知道,您在文字研究上出过很多成果,在我们平时看似平常的字,您也会作深入研究。在您看来,这些研究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张振羽:汉字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代的一笔宝贵财富。它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陈寅恪先生说过:“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我在给学生讲授“汉字学”、“汉字与中国文化”时,注重揭示蕴含在汉字中的文化信息。此外,汉字又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与汉语密不可分。汉语历史悠久,许多词的古义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好在这些古义往往保留在记录这些词的汉字中。通过对这些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我们常常可以找到这些词的古义,并以此为线索,寻绎出众多词义衍生的轨迹。教学中重视对汉字形体结构或曰造字法的分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记者:这样看来,汉字的研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您在做研究时又有什么心得体会?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张振羽:我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造诣不深,作为一个语言研究者,这里我仅谈谈个人对学术研究的几点认识。
语言学研究是寂寞而枯燥的,如果坐不住冷板凳,经不起外面的诱惑,心浮气躁,是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就的。语言学研究像老中医行医,注重的是长期的点滴积累,非一朝一夕的工夫所能奏效的;语言学研究又是注重实证的,有一份事实说一分话,任何投机取巧都是行不通的,只有那些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笨人”才能笑到最后;语言学研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光有语言材料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敏锐的学术眼光,前瞻性、开放性的学术视野尤为重要。
在我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在我博士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所遇到的窘迫。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的研究对象是明清吴语,而明清吴语文献又相对匮乏,在对明清吴语词汇进行溯源探流时,研究常常因为找不到实际用例而陷于停滞,一筹莫展。这种状况,是古代汉语研究和汉语史研究过程中会经常碰到的,需要研究者付出更多艰辛的努力。
记者:前面都是在谈您的工作,那么工作中的您和生活中差别大吗?您在教学、研究之余有什么兴趣爱好?
张振羽:我觉得工作中的我和生活中的我差别似乎并不大,这恐怕是大多数教师的共同感受。在有些人看来,教师这个职业清闲,每天只要上几节课就可以了。殊不知,为了上好那几节课,教师们在课前和课后不知要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去读书、备课、批改作业。俗话说:“教人一点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职业的性质决定了一个教师必须终生学习,在教学之余,不断读书,不断获取新知;不断思考,创新教学艺术。如果我有什么业余兴趣爱好的话,那就是读书、写作。当然,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所读书、所写文,多囿于专业范围,这不能不说是我人生和职业生涯的一大憾事。
记者:人说兴趣常常牵动着梦想,那您的梦想是什么?您对自己有什么期待?
张振羽: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同时又是一个在某一领域有较深造诣的学者。当然,要成为这样的专家很难,也许终其一生都不可能实现,但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追求。我始终坚信,天道酬勤,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就算什么收获也没有,能够享受耕耘过程中的那份快乐,也不失为人生的一件乐事。
记者:然而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部分人会误入歧途,就比如现今有些浮躁的学术氛围,您怎么看?能给我们学生提供一些建议吗?
张振羽:当前学术界存在不少不正之风,诸如学术腐败的滋生蔓延,学术活动的日趋功利性,等等,而整个学术界的浮躁现象尤其需要引起我们警惕。这种浮躁现象的出现,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与一些学者放弃自己的学术理想,忽视自己的学术修养,一味追名逐利、急功近利有关。作为象牙之塔的大学校园,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也很难独善其身。
当代大学生,虽然主要任务是学习前人智慧和经验,但基本学术素养的培养无疑也是你们大学期间必须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目标,对于那些毕业后准备深造的同学来说显得尤为必要。面对浮躁的学术氛围,你们必须深刻认识其危害性,并自觉克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具体到日常的学习中,就是既要扎扎实实地学好基本专业知识,又要培养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意识,不唯上、不唯书,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当代大学生,为将来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学者打下良好基础。(责任编辑: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