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工·新动能——我院与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举办友谊辩论赛
本网讯(记者 李若君 李娇/文 宋正悦/图)4月11日,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与我院在修远楼5B509教室联合举办友谊辩论赛,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辩论队副队长马行、成员吴依顺,我院辩论队副队长李誉、成员聂方燃担任评委。
此次辩论赛涵盖开篇立论、一对一攻辩、攻辩小结、自由辩论、观众提问、总结陈词以及评委点评七个环节。正方代表队与反方代表队围绕“拥有执念是人生之喜还是悲”这一极具思辨性的辩题展开激烈交锋。最终,正反四辩杨美玉和反方二辩谭锐获得本场比赛“优秀辩手”称号。
优秀辩手
开篇立论环节。正方提出,判断执念价值的核心标准在于主体能否在追求过程中获得超越性精神体验。从存在主义视角论证,执念不仅为人生提供价值坐标,更能激发深层生命动能,以作家史铁生将病痛转化为创作执念,在文学超越中实现生命救赎为例,佐证执念的本质是人对生命意义的主动建构,是突破生存困境的创造性力量。反方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指出,执念是一种非理性的认知偏误,会使人陷入思维闭环,丧失客观判断能力。以传销受害者为例,执念会强化确认偏误,使人选择性忽视反证,最终导致认知失调、行为失控。这种偏执不仅阻碍个人成长,更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人生悲剧。
自由辩论环节。双方辩手你来我往,妙语连珠。正方思维敏捷,迅速捕捉反方言辞中的矛盾之处,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强调执念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发言极具感染力。反方毫不退缩,凭借出色的口才,正方辩手展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在快速交锋中精准捕捉反方逻辑漏洞,巧妙结合生活案例,生动诠释执念作为精神动力如何催生个人突破与社会创新。反方沉着应对,以缜密的逻辑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地指出过度执念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发现场观众的深度思考。
活动现场
观众提问环节。面对观众关于乡村支教价值的提问,反方辩手从教育社会学角度进行专业回应,指出个体奉献精神虽值得敬佩,但过度执念可能导致“蜡烛式奉献”的不可持续。针对观众对正方执念定义的质疑,正方四辩指出现代人常将执念狭隘理解为中性偏悲观,实则执念是能调动内驱力的强烈专注力。
总结陈词环节,正方四辩对全场辩论进行全面梳理,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再次强调执念在塑造坚韧人格、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意义,升华正方观点。反方四辩则以安史之乱中唐玄宗的执念为鉴,结合现代职场过劳等现实议题,警醒人们理性审视执念的边界。
马行作点评。他首先对双方辩手的精彩表现予以肯定,并指出辩手存在缺少实质交锋点,未能形成激烈思想碰撞的问题,他建议辩手在今后的比赛中,应当更加注重对对方论点的精准分析与针对性反驳,通过寻找真正的矛盾点来提升辩论的深度和精彩程度。
据悉,本次比赛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团结和进取意识,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展现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责任编辑 杨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