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收获成功----记文学与传媒学院07届毕业生许竹
“我是一根竹子,所以有人说我虚心,其实我是心虚。”许竹QQ里的个性签名,让人过目难忘;在我校07届毕业生中,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系学生许竹更是令人瞩目。
第一次听说许竹,在大通社例会上,同学告诉我,这位长发飘飘的女孩是大通社首位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深度报道的人;第一次接触许竹,在06届毕业生交流会上,她静坐人群中,偶尔发出爽快的笑,她的话“采访最重要的是认识他人和让别人觉得你很有能力”让我记忆犹新;第一次邀请许竹,在07届毕业生即将离校之际,她侃侃而谈,述说她大学4年新闻之路的酸甜苦辣。
现在,许竹已签约广东省广州市新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宣传策划部经理,并享受新华社记者的福利待遇。这个低调而虚心的女孩,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
在学校媒体,她的名字鲜于露面,但翻开《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报》等国家级媒体刊物,许竹这名字就却熟稔于心。
自认为是“工作狂”
因高考失误,进大学时她的成绩在班上排名倒数。从小便是同学中的佼佼者,家人全部希望的她,将巨大压力化作内心的远大目标。
大一上,03级新闻班2名同学考入学校大学生通讯社,其中一名就是她。进入大通社后,她开始走与班上同学迥异的路。大通社三年的锻炼,给了她很多难忘的回忆,也得到很多同龄人没有的收获。
“那时我真像一个工作狂。”她笑言。为写好一篇稿子,她经常加班至凌晨,哪怕只是篇百字稿,仅是为改几个字,她都仔细琢磨。那时住在女生公寓19栋,晚上关灯后,她便在楼下微弱的路灯下写稿,夏天蚊子多,每次完稿后,她都带着满身的蚊子包回寝。“不管最后这篇新闻能不能发表,我都会很认真地写好它。”
由于身体虚弱,在校三年,有一半的时间她在医院度过。每次生病住院,她都会很心疼,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因此她便加倍努力,抽空花更多的时间写稿。
“把笔头练好,写大稿就容易了。”她从不小看“豆腐块”新闻,而把它当作练笔,她觉得要写新闻就要多参加活动,多看海报,多和别人聊天,新闻是聊出来的,深度报道也是在多次采访和活动后总结出来的。大二时,她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新闻“天天甘当‘活雷锋’”便是道听途说得来的线索,然后再经过深挖写出的。
“小活动里含有大新闻,要善于找出亮点,提升高度。”但比起小稿,她更喜欢写大稿。为了完成一篇稿子,她常会花半个月甚至数几个月的时间,不断深入采访。小流的积聚汇就了江海的磅礴,小稿的锻炼和写作,培养了她的新闻敏锐性和写作能力。
拥有私人“财产”
从小学起她就有个习惯——每天坚持写日记,若偶有间断,她都会及时补上。她用日记,记载成长的点滴,写下对人生的思考。
日记是她丰厚的私人财产。在她看来,日记本无须太华美,朴素、能记东西的本子都可以。日记要写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这样才能将领悟到的东西留在脑海。每参加一次活动,经历一次采访,她都有思考,并把思考写入日记,而不仅是把活动当作是活动。现在,她的日记本已厚厚一摞。
写日记,锻炼了她严谨的思辩能力,而思辩能力的培养也是无数的实践所得。“要锻炼实践和思辩这两方面能力,这样才能和名牌大学的学生竞争。”
大学三年,大通社办公室的报纸是她额外的财富,每次开例会,她都一头扎在报纸堆里,“贪婪”地沉浸在报纸的世界里。“平时要多看报纸,了解不同报纸的风格,这样才能投其所好。”她通过报纸寻找新闻灵感,将小新闻做成为专题。
平时的采访本,是她独有的财宝。每次采访她都将内容记得很详细,也不轻易丢掉采访本。“日后也许它们会是你做其他专题的最好材料。”
感谢两位恩师
“大一都比较懵懂,很需要有人的引导,不然大一很容易虚度而过。”幸运的她,在大学期间遇到两位对自己影响深远的老师。一位是文传学院专业任课老师戴宇立,另一位是《中国民族报》恩施站站长胡永东老师。
戴老师经常带她出去采访,在专业实践和理论上培养了她勤思考、勤练笔头多实践的习惯,从戴老师那,她懂得不管做什么事,都离不开笔头。
胡永东老师是她暑假在《中国民族报》实习时认识的。那时实习没有老师带,每天的工作就是听胡老师讲做人做事的道理。那时也有班上同学一起去,但因没采访机会,胡老师的话也难懂,很多人听了一两次后就没再去了,只有她坚持了下来,而且每次都听得很认真。
“他说的话,或许当时不明白,但经历的事多了,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任何东西只有领会了,才真正属于你。”多和有经验的人交流也是提升自我能力的方法。认真而又好学的她,给胡老师留下较好的印象,胡老师开始不时给她提供新闻点子,虽没要求她必须做,但每次她都尽量做,即使不能做出成绩。
她主张要学着单独采访,采访多了,才可找出自己的优劣势,从而少些拘束和依赖。不懂采访时只需别人告诉你应注意的问题。“要学会自己一个人面对问题,不能有依赖思想。”
(二)
2006年7月,她只身南下,去了我国传媒业最发达的地区——广东。“很苦”到“很累”的经历,让她从一名平凡的校园记者,转为享受新华社记者待遇的文化传播公司宣传经理。
睡了4个月沙发
南下广东,在《羊城晚报》实习。由于实习生太多,报社寝室安排不下,她又舍不得钱租房,于是报社办公室的沙发成了她就寝的温床,并且一睡就是4个月。
报社记者经常在办公室写稿写到凌晨,于是每晚她也只好凌晨过后才能有觉睡,而第二天又得赶在记者上班前起来,有时一天只睡3、4个钟头,一个月中也只有3、4天可真正安稳睡一觉。“那时真地很苦,能支撑下来完全靠意志”。忆起那4个月,她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她的付出得到了报社的认可。实习期间,除了为报社做日常事务外,她还帮记者传稿,后来帮编辑编稿,并有决定稿件取舍的权利。
实习的第五个月,时至冬天,天气转冷,办公室已无法再睡下去了。正当她准备离开时,《羊城晚报》旅游版的编辑挽留了她,并给她提供免费食宿,这时她才真正告别睡沙发的日子。
30天跑烂三双鞋
初来广东佛山,为了早日融入、熟悉周边环境,她一有时间就往外面跑,寻找新闻线索,并在第一个月就跑烂了三双鞋。
那时同事们笑侃她在 “扫街”,由于整天在太阳下晒,她皮肤也很快变黑了,还引起过一场美丽的误会。一次,在街上寻找新闻线索时,她遇到一位黑人老外,黑人和她打招呼,还邀请她一起吃饭。回来和同事谈起这事时,同事开玩笑说可能老外是太高兴了,以为遇到老乡了。
每次“扫街”回来后,她身体都会不舒服,但如果没出去跑,她则心里难受。只有出去跑了,她才安心一些。大一在《荆门时报》实习时,她也跑遍了整个荆门城。虽然当时报纸一星期才出一期,但她从没放弃对自己的要求和目标,一个月实习结束后,她还发表了20多篇新闻。
她觉得要写新闻就要多出去跑,线索往往是突然而至的。“新闻是跑出来的。跑多了,写东西时才知道理论上差什么,才会有针对性地学习、看书,并反过来引导实践,实践和理论才能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六家单位争抢的“宠儿”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渐渐地,她的写作和公关能力初露端倪。
年后回到《羊城晚报》时,她陆续收到深圳《南方周刊》、佛山、顺德等几家广告公司的任职书。与此同时,经人推荐,国务院民政部也发来邀请,希望她北上工作。但最后,她选择了广州市新华文化传播公司,并享受新华社记者待遇。只为圆她一直以来的心愿——自己开公司。“记者不能当一辈子,但在公司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她想留在广州积累创业经验。
当其他毕业生还在为工作奔波时,她却成了众多单位争抢的“宠儿”,她的魅力何在?
“人品很重要。人品好了,会盖过你的能力,别人也会把你的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她坦言。出门在外,做事要踏实,给别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和感觉很重要。事情多了,压力也就大了,她给自己解压的办法就是写日记,在日记里将自己扮演成不同的角色,从中使自己的压力得到舒缓。而更多更大的压力也促使她更加努力,并发挥自己最好的水平.
采访后记:外面世界竞争很激烈,没有名牌,就得有能力。许竹,一个既非名牌大学学生,又没有坚硬后台的大四女孩,在媒体竞争激烈的广东,凭靠自己的能力和人品赢得了其他毕业生梦寐以求的东西,迎来了精彩的人生。或许她的成功,可从她当初进大通社所说的那句话中找到答案,那就是“一件事只要我想做,我就一定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做好它,如果我可尽我100%的努力,我决不只出99%的力。”勤奋、人品、负责、能吃苦,让她收获颇丰,并获得了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一个有思想的新闻人,任何情况都可成功过渡自己,许竹,就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