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中的思考者----访我校杰出校友肖正华
肖正华,青年记者、作家。1988年1月生于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2011年7月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系。现居北京,供职中国建设报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属)。大学期间曾出版散文集《十年》、长篇小说《沉潜》《公章》《官方新闻》。2007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优秀作家。曾获2009年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2009年、2011年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2010年湖北民族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长江商报、恩施晚报、十堰晚报等媒体先后报道过他的事迹。
在北京首都体育馆附近一家必胜客里,笔者见到了学长肖正华,正如想象中一样,他随和得就像个邻家大哥。朴素整洁的装束和春日阳光般温暖的笑容,让人心生亲切之感。肖正华很健谈,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笔者为他爽朗的谈吐折服,为他幽默诙谐的话语捧腹。
回顾大学时光
肖正华的大学生活积极而励志,曾经深深感动着身边的人。为了不让年迈的父母为自己的学费操心,他大一就开始做酒店服务员、家教、房地产公司业务员等多种兼职。大学5年,所有开支费用都靠自己做兼职、获奖学金、挣稿费维持,基本上没有花家里一分钱。但在大部分时间里,他还是把心思用在了自己的专业课和文学创作上面。大学时期的他满腔热血,充满干劲儿,文学创作做得有声有色,在各类文学大赛中获得了不凡的成绩。
恩施简单而安逸的小城生活并没有让他沉湎其中,城市的灯红酒绿也没能干扰他潜心创作。肖正华意味深长地说:“大学里,要用60%的时间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其余的时间要充分利用起来,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开拓视野,了解专业动向,早点为以后的发展做好准备。”大学是一个锻炼口才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平台,肖正华说:“大学期间,通过和老师、同学交往,能更加客观地认清自己,从而才能不断突破自我。等真正走上社会之后,你才有优势。”
积极向上的北京生活
到北京发展,源自肖正华很久很久以前的梦想。在这个文化氛围浓郁、生活节奏飞快的大都市里,他放慢节奏,一步一步向前走。现在的他,已经是国家级新闻媒体的记者、编辑,是多家出版机构签约作家、特约编辑、兼独立图书策划出版经纪人。虽然从一开始,他涉猎的全是图书策划出版圈,但是他始终坚守最热爱的新闻事业。他认为,记者是社会活动家,可以不断了解世界的变化,可以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锻炼自己的口才和沟通能力。现在的工作虽然很累,但在他看来,超负荷也许更能激发出他未曾爆发出来的的潜能。
谈到以后的发展,肖正华说,他还会坚持记者事业,直到在记者圈里有影响力,做到自己满意为止,再考虑其他的选择。“做人做事一定要专,认定了就一定要坚持把它做好,最起码要做到自己眼中的最好!”
肖正华是个敢于突破自己的思考者。他虽然取得了很多这个年龄里其他人都无法取得的成绩,但始终饱含忧患意识,一直在想着如何从各个方面突破自己。 “想到什么,你就赶紧去做,保持忧患意识,时常给自己树立方向,这样一来,你才能不断进步。”
安之若素的人生姿态
在生活节奏迅速的北京,肖正华反倒把生活安排得安逸而自在。周末,他会背上包去地坛公园,一边享受倘佯在花草园林中的美妙,一边让自己漫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调节疲惫的大脑,让忙碌一周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或者是背着相机到北京的老四合院采风,感受古朴的韵味。或者叫上三五个朋友,一起把酒言欢。
面对每天繁重的工作,肖正华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处理身边的一切事物。笔者问:“你的压力是不是一直都很大?”他笑笑说:“其实也没有,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现实给逼出来的,就像有句古话所言‘穷则思变’,没有压力,哪来的动力?就像当年,我把大一上学期的学费交完,身上就只有200块钱了,我还不是照样把5年大学给顺利念完了。”
对母校的真诚寄语
提到母校,肖正华侃侃而谈母校深厚而独有的民族文化底蕴,他希望看到母校进一步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加强和名牌大学的交流、合作,提高影响力,尽早成长为“湖北民族大学”。
他也对学校的新闻媒体提出建议:“校园媒体一定要积极实现与社会媒体对接,拓宽信息传播面,紧跟上新闻业界改革创新的步伐,而不是老围绕着校园这块土地转。在容上,多报道社会各层对学校办学的支持和帮助。通过校园媒体的力量,让校园新闻走出校园,与社会形成一定的互动交流,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综合效应。” (责任编辑: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