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远方的一抹彩霞----记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李军均
冬日的阳光已经不再像夏日那样灼人了,但却更容易让人感到温暖。李军均也将在这样一个有阳光的冬日里,结束他在我校的一年任职工作,回到他曾经工作的地方——华中科技大学。
在湖北民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师生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李副院长”,但他却有另一个身份——由湖北省委组织部、团省委组织的第二届“博士服务团”的成员,是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的老师。他于2013年1月来到我校文传学院,开展为期一年的挂职服务锻炼,对该院的管理、科研、教学等提供相应的指导。
用行动参与:服务学院管理
把时光的镜头拉回到2013年1月,李军均博士带着组织的委托,带着对鄂西的爱,从华中科技大学来到了湖北民院文传学院,开始了他短暂且充实的一年挂职工作。“我很幸运,组织能把我分派到恩施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来到湖北民族学院这所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与该校老师进行学习交流,为湖北民院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李军均笑着说,而在回顾整个工作过程时,他提及最多的就是“工作很愉快”。
“在一年的短暂时间里,我能做的也许不多,但我希望可以为学院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符合时代发展的大学精神和部分有实用价值的个人理念。”李军均简述道。为此,他在刚来时做的最多的,就是与学院的各领导、老师进行交流,充分了解文传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基本情况,以便更快地融入到学院工作之中,发挥自己所长,帮助和解决学院所面临的相应问题。
在挂职的一年时间里,李军均主要从事文传学院的管理工作,并对其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进行细心的指导。在管理方面,他经常与学院领导等进行探讨与交流,提出“行政干部的责任是服务而非管理”、“干部不是权力干部而是服务性干部”等观点,与学院领导共勉,还主持和参与了文传学院相关文件和报告的制定与撰写。
针对学科建设,李军均根据其教学经验指出,“学科建设首先要凝练方向,要紧紧围绕着学科方向展开科研,并注重基础工作的夯实,依据学科的明确定位,充分提高教学质量”,为文传学院的学科建设工作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
与此同时,李军均还为学院老师的成长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如邀请部分文传学院老师赴武汉参加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高规格学术会议、协调学院老师赴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等等。
在谈及到大学老师是否应该重视科研时,李军均表示了肯定,并鼓励学院老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大学老师的定位永远是站在科研的最前端,因为大学授课不是教授知识点,而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应该积极参与科研,将自己的探究思想融入教学实践中,从而保证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启发。”秉承这样的理念,在挂职的一年时间里,李军均先后向CSSCI来源刊物上投稿三篇并被采用(2014年出刊)。
用思想感染:参与教学实践
在参与学院管理工作的同时,李军均还承担了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授。“我觉得在大学精神的建设中,学生也是主要的生力军,我希望以‘面对面’的方式与学生交谈,启发他们去了解真正的大学精神。”
“在现代信息发达的今天,人们逐渐淡化了个人的认知,被他人的信息所奴役。”李军均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特点时说道,“我上课会跳出教学大纲的束缚,尽量将作品还原到当时的创作背景中去。在分析文学作品时,我一般会将他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我本身对作品的理解都呈现给学生,而不对作品进行正误或好坏的评判,以便让学生进行对比,得出他们个人所支持的理解。”李军均通过多年教学的积累和探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意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主张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设身处地去理解事物。这也使得他的课堂总是轻松愉悦的,倍受学生青睐。
为了开拓学生看世界的眼光,他于2013年5月邀请了美国加州大学圣马科斯校区历史系教授萧知纬莅临文传学院,就“文化帝国主义”这一话题和学院师生进行交流,并拟在12月邀请英国社论大学学者前往湖北民院讲学。在2013年11月,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李军均还为学院师生举办了一场关于“六朝志怪鉴赏”的讲学。在这次讲座中,他再次强调了“在研究文学时,应追溯到具体历史时期,还原一种真实,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历史”的重要思想。
“我相信文学是自由的,是不被约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实现,而学习文学更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他用独特的思想感染着文传学院的师生们,既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也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
用爱心呵护:热心公益事业
师者的心中总是充满着爱,李军均也一贯如此。在过去的5年里,他一直以自己的能力积极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读书梦,作为一个参与者为这些贫困学生提供必要的资助。
但听说了恩施地区还有很多孩子急需得到帮助时,他萌发了“从一个公益事业的参与者变成发起者”的思想。于是他联系了所授课班级的两名本地学生,希望通过他们寻找一些本地需要帮助的中小学生,再通过朋友的转播建立起一个民间的公益团体,为这些孩子提供小学至高中的教育资助。
“我想建立的这个组织,不仅会在资金上对孩子们给予帮助,还会通过适时走访,全面了解资助孩子的思想动态,让他们先成人,再成才。”李军均介绍说,九年义务教育还不足以让一个孩子完全健全思想,所以他希望建立一个,既能保证资助孩子学到知识和技能,有独立适应社会的能力,也能保证他们在思想上健康成熟的公益组织,使这些贫苦孩子都有一个好的未来。“因为这个想法的产生是来源于我在恩施地区挂职工作期间的走访,所以最先得到这个组织帮助的,就是恩施地区的孩子,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可以让这里的一部分孩子走出恩施,去到他们所向往的地方。”
一年的挂职工作已经快要接近尾声,但是李军均的工作却远远没有就此结束,他的身影依旧忙碌在文传学院的各个角落,就像一抹彩霞,温暖着文传学院的老师与学生。(责任编辑:钟平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