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校友黄云书:这是一种精神
一个最基层的农业工作者,一个在乡镇工作了三十多年的本科毕业生,他是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被评为全国最美基层农业工作者、湖北民族大学优秀校友黄云书。
在采访优秀校友黄云书时,有人给我们说,黄云书校友所在的利川市忠路镇,很偏远,路窄弯多,要注意安全。当我们从利川西下高速,沿着导航在浓雾中慢悠悠前行,看着沿路好几辆车“歪”在路边撞在树上,我们才感叹这一路“确实凶险”……
他,自认为是一个普通的人。
到忠路镇时已是晚上八点,黄云书校友由于扶贫工作,还在回集镇的路上,他委托了同事邹爱清接待了我们。
当满身是泥的黄云书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如果不是看采访报道,很难相信眼前这个头发稀少、个头不高、年过半百的优秀校友,曾经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黄云书1987年从鄂西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的前身)特产系毕业,毕业后就回到了家乡工作,成了当时忠路特产站的一名年轻的工作人员。
自他开始工作时算起,在最基层的工作岗位上,又过了一个人生的而立之年,他也从年轻小伙子成了一位被时光打磨的中年汉子。
三十多年里,他专注于对农业领域技术的传播,把自己在学校的所学,传授给了最需要技术的农民朋友们。三十多年里,他扎根在贫困的偏远乡村,指导发展农业产业的群众脱贫致富。三十多年里,他一直踏踏实实的奔忙在乡野田间,“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黄云书带着一丝羞涩,和我们一再强调他这个普通人的身份。
他们,是一个有着朴素奉献主义的群体。
借我们采访的机会,黄云书召集了忠路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同志们开了一次工作会。
“现在精准扶贫工作任务重,我们中心十多位同志,除了两位留守办公室外,其他同志分两组驻了两个村,每周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村里,要想集中一次都难。”黄云书介绍。
忠路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同志平均年龄将近五十岁,他们和黄云书一样,都是1987年前后的时间进入中心工作的,这一群人在一起就是三十多年,长时间的同事关系,让他们像一家人一样。
黄云书的同事邹爱清说,忠路镇农业服务中心的这一群同志,有一个很好的传统,那就是团结、能吃苦、肯奉献,黄云书主任尤其继承了老主任善学爱钻的劲头,他带着我们攻克难关,真正为老百姓服务。
黄云书当时进入鄂西大学特产系时,当时的农村特别贫穷,父母辛苦一年到头也没多少收入,他就想多学一点农业知识,回家能帮父母提高产量,提升收入。余展琛、黄吉华、蒋作均……说到当时教他的老师,黄云书如数家珍。
匆匆开完会,忠路镇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们午饭都顾不上吃,便又驾驶着自己的摩托车奔赴村里,看着远去的同事,黄云书感慨万千:“其实我说自己是一名普通人是有根据的,首先是母校和老师给了我生活的技能,再就是我们中心的这一班同事,和我一样都是扎根基层三十多年,大家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在了这片土地上,把他们的心都留在了这里,是我们一起相互帮助、相互扶持,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成绩!”
他们身上,闪耀着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黄云书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习总书记和他们合影的照片,他一直珍藏着,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也没有因此而要领导解决工作调动,反而以更加务实的工作态度,深深扎根在最基层,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平凡之中创造伟大!
黄云书带我们看了他指导农民种植的果园,这个果园里,草莓、葡萄、樱桃、柑橘、柚子……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有果实,黄云书摘下一个柚子,嫩嫩的果肉,没有一丝酸涩的味道。公路边卖柑橘的果农们,看到黄云书都热情的打招呼。
在村民的茶园里,村民得知我们在拍摄,一定要我们拍摄记录下他们感谢黄云书主任的话语:“黄主任这人,是真的好,我们这一片的老百姓都认识他,我说不好什么话,但是我一定要谢谢黄主任。”
朴实的语言,直白的感谢,却是一种最真的情感。三十多年里,黄云书校友到底走了多少山路,进了多少农家,可能连他自己也无法统计了吧。
进入了新时代,当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时,即将步入社会的校友们却越来越迷茫,一心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或者挣大钱,或者做大官,总之就是满怀着雄心壮志,然而人生终归是普通的,像黄云书校友一样,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做好一个普通人,与普通中孕育伟大,一样能成就不凡的人生。
博学博爱、立人达人,这是湖北民族大学的校训,黄云书校友全部做到了,我们必须要向黄云书校友一样有着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优秀者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