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成就梦想----记文传院自强大学生肖正华
阅读提示:
很多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都很害怕贫困,缺乏战胜贫困、自立自强、刻苦奋斗的勇气,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位在自己的求学路上因为家境贫寒遇到过无数次阻力的大学生,但他没有退缩依然的坚持自己的求学路和自己的梦想,他用他的自强经历告诉当代大学生贫困并不可怕,其实是一笔财富......
求学路上,曾有多少鲜为人知的艰辛
和大多数人一样,肖正华来自农村出生于贫民家庭,父母都是纯朴厚道的农民,一辈子都在和黄土地打交道。他的父亲脾气很不好既暴躁又粗鲁,时常和母亲吵架而且又很保守封建,一直不怎么支持他的学业。在父亲的眼中,男孩子只要会认识钱,女孩子只要会做饭就可以了,读书纯粹是乱花钱。这样的一个父亲,让他的童年过的不怎么幸福快乐,现在想起来多少还有些苦涩。那时候,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父亲又没什么特长来赚钱养家,各种税务费需要的钱,柴米油烟酱醋茶的钱,母亲身体不好治病买药的钱等等已经让这样一个没文化没大本事的父亲不堪重负,还那有心情支持子女学业呢?肖正华说,“今天能走到大学的殿堂,要感谢国家的政策,因为是九年义务教育这种法律的约束,他才有幸读完小学”。他很渴望读书,很渴望通过读书这条路让自己有知识、有文化,然后找个好工作改变命运,不愿意重复父亲一生窘迫拮据的道路。
童年时代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多么一件快乐幸福的事情,可这样的幸福肖正华从来没感觉到,因为父亲每次总是不肯早点交学费,拖欠时间久了,每次放学时候老师就会把这样欠费的学生留下来,采取不让回家,早自习不让进教室,站在走廊上面壁等等办法来要挟。每次饿着肚子放学回家他怕见父亲,父亲也怕见到他。他会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与父亲大吵大闹,父亲其实是心疼他的从来没打过他,也许是实在有难处无可奈何。就这样他和父亲之间因为学费问题有了深深的代沟。
小学一到四年级因为自卑和家庭的缘故,肖正华曾是班上成绩倒数的学生,4年一直都是坐在一个没有人注意的角落里。四年里他惟有的一次,而且是最好最高的成绩是四年级期末考试时数学考了一个80分。然后到区里去读五年级时,在一位姓陈的女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他慢慢的走出了自卑的阴影,学习成绩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帮助步步提高后来成为优等生。11岁时的小升初考试,他曾以区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镇里唯一的中学—马安初级中学,父亲因为没有能力没有钱扶持他读书不想让他再读了,当他拿着烫金的录取通知书和贺信给父亲看时,父亲的脸上没有他希望看到的充满灿烂和骄傲笑容,而是一脸的冷漠,还丢下一句:还读什么读,那有那么多钱给你读书啊,已经给你表哥联系好了,过些日子出门打工。才小学六年级毕业父亲就让小小年级的肖正华去打工,置最优秀的学习成绩和录取通知书不顾,这让任何一个人都难以接受和理解。中学开学都一周了,肖正华在家里看着周围的伙伴都去上了学,只有没日没夜的哭,想用这样的方式打动父亲的心,让父亲看到自己的决心后改变当初的决定,还让邻居亲戚帮自己劝说父亲,但都没有效果,眼睛哭肿了,嗓子喊着“我要读书”都喊哑了,父亲还是依旧坚持不让他读书的决定。最后没办法了,他冒着胆子在父亲没在家时候去亲戚家借父亲的名义拿了父亲的存款,一个人背着被子和书包上了初中。
一位好老师,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一辈子
在中学里肖正华虽然过的很艰难,但是他说在那里他很幸运。因为他遇见了对他后来人生发展影响深远的很多老师,这些老师的关怀和帮助让他的未来改变了很多色彩。印象最深的,至今还一直保持联系的是一位叫苏和平的女老师,后来苏老师一直带了他5年的语文。因为这个老师让他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开始喜欢上了文学和写作,一直以来苏老师都是肖正华最敬佩和最感激的老师之一。
关于喜欢上文学的原因,记忆最深的是苏老师当时上语文课的时候喜欢把自己看到的好的文章拿到班上和学生们们一起欣赏,又鼓励他们多读经典文学作品养成做读书笔记积累语言的习惯,还要求他们天天坚持写作练笔,每次把写的好的学生作文在写作鉴赏课中点评这些都让肖正华慢慢的开始对文学痴迷。他喜欢上了文字喜欢上了阅读,当时苏老师带的班级里有很多喜欢文学的学生,后来肖正华和他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他们一起讨论文学,一起分享着文字带来的喜悦。当时中学里还办了一份叫做《花蕾》的纯文学刊物,专门为肖正华这样的文学爱好者提供发表自己作品的平台,每月一期,在学校和整个县城学生中都很有影响力。《花蕾》文学月刊的创办更加的激发了肖正华这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加上苏老师一直要求他们多练笔,每天一篇日记,每周2篇大作文,每晚还有半个小时读书读报时间,这些因素促使着肖正华越来越对文字对文学痴迷。
中学时代过的很艰苦,因为压力过大的缘故平时成绩很优秀的肖正华中考失利没能考上重点中学,后来被郧西三中这所二类高中破格录取。当时他特别的彷徨,还好带他初中课程的的梁文品校长、苏和平老师、陈本喜老师等调到了郧西三中,他们的到来给了肖正华很大的鼓励和帮助,也对肖正华抱着很大的希望。在这里他因为常年被学校安排住在教室里保护财产很顺利的读完了中国四大名著,只要发现周围班上有好书他一定要抢过来看。在郧西三中他的写作进入了癫狂状态,每天除了上课之外的时间他都在写,高三时候已经写了厚厚的几本小说、散文估计30万字有余。凡事有得必有失,写作投入的多了学习自然受到影响,高考成绩不理想也是一种必然。正准备去高中复读时他收到了湖北民族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科的录取通知书,考虑到各个方面的不容易,自己又喜欢文字这么多年,更想早点出来工作,孝顺年迈的父母,就这样他就孤身一人踏上了读大学的征途。
有了梦想,青春就永远不会褪色
上了大学后,空余时间多了,学习环境也和中学时代完全不同。当时肖正华是我校教育学院的一名新生,教育学院不在校本部,学生成分复杂,有成教的,有中专过来的等等,校园氛围和学习环境与校本部有着很大的差别。理想中大学环境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加上对于生活的疑虑,曾让刚上大学的肖正华一度很迷茫。为了弥补和校本部学生之间的差距,他每周末都早早的起床大老远跑到校本部图书馆看书,一看就是两天。为了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在军训结束后他就开始在恩施找兼职做。先后在广告公司、公交公司、图书经销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地方当过业务员,还做过家教办过培训班,最忙的时候一天有 2个学生等着去代课,除了上课时间在学校外,剩余时间基本都在外面做兼职,兼职让他完全解决了生活问题不再向家里要钱。从外面回到学校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在上网玩游戏,他抓紧时间看书学习和写作。在学业和兼职时间外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读书和写作上,经常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征文大赛并获奖。周一到周五学习,课余做兼职,周末除了做兼职外就在图书馆看书写作。大一第一年寒假他没回去过年和同学一起在恩施一家酒店做兼职, 600工资是他上大学以来做兼职获得的最大的一笔收入。随后的大学生活,他一直都是这样,把自己的时间分成了几块:专业学习,文学创作,课外兼职。每个学期都有计划,看多少专业书,要在报纸上发表多少新闻作品,要写多少文学作品,参加哪些征文大赛,做那些有意义的兼职每个月挣多少钱等等,每天因为忙他把自己的行程写在小本子上,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自己去落实,晚上睡下了躺在床上还要把这一天的思路理顺一下,做个总结,今天做了些什么,那些做的很好,那些有问题等等。很累很累的时候他会和同学去操场跑几圈,以缓解压力让自己时刻都充满激情和活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辛勤付出过后,专科三年里,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各项成绩连续两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获2007年中国散文学会“世界读书日”全国征文大赛特等奖等各级各类文学奖项30余次,文学作品曾入选《中华散文精粹》、《80后100位优秀诗人作品选》等多种选集,曾被权威机构鉴定为“2007年年度全国青少年优秀作家”,已在恩施晚报、恩施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发表新闻、文学、评论、摄影作品500余件。2008年春节时候是他最开心的日子,他在楚天都市报主办的征文大赛中获湖北省特等奖拿了5000元奖金,让他对文字更加的自信,更加的喜欢上写作,短短三年时间他除了已经出版的《十年》外,还完成了快要出版的长篇小说〈〈伤城〉〉、诗集《往事》的写作,文学成果和新闻作品均在我校排前。大二的时候他参与了几个大学生创业团队,一起办了一家文化公司,虽然最后不怎么顺利但也是一段很有价值的经历,让他积累了很多经验。因为新闻业务能力强,文学功底深厚,现在的他身兼数职,任《恩施周刊》、《创业导报》特约记者,在校期间策划主编了〈〈清江岸边〉〉、〈〈为你〉〉、《独舞》等多部文学专著。谈到以后的梦想,肖正华说他一直很崇拜作家海岩,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玉观音》、《那什么来拯救你,我的爱人》等名著,还有他的那些离奇的经历,一个小学文化水平的人最后成了作家、记者、公司经理和兼职教授,这背后一定有很深很深的奋斗情结。他说毕业了会在一家报社做一个出色的记者,圆自己从小的记者梦,然后条件允许的话与人合作办一家公司,当然,他会坚持文学写作,用于下来的时间出版几本畅销书。
(责任编辑:黄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