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省重点建设高校,是省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学校秉承“博学、博爱、立人、达人”的校训和“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民大精神,坚持“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始终践行“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 [查看详情]

学校现设有医学部、文学与传媒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林学园艺学院、临床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学院(部),一所直属附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附属民大医院),两所非直属附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附属恩施州中心...[查看详情]

  学校经过多年来的科学发展,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67人,其中教授139人。有国家级、省级专家人才50余人。  我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大师资培养和引进的力度。通过一系列人才强校战略措施,学校师资队伍规模有了较大幅度的扩张,整体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为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为学校的可持... [查看详情]

师资队伍

       近三年来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5项,获省级奖项654项,公开出版个人作品(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153篇,获授权专利19项,学生科研成果获省级奖励10项。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学校学生在高脚竞速、板鞋竞速、陀螺和表演项目中共获得4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由学校师生组成的“土苗兄妹组合”参加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原生态唱法金奖和观众最喜爱歌手奖,并在... [查看详情]

湖北民族大学科研处主要负责湖北民族大学的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其目的是使学校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湖北民族学院的科研竞争力。科技处下设自然科学管理科、社会科学管理科、科技开发科、科协办公室... [查看详情]

巾帼不让须眉----访我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瞿万云教授

作者:admin 2011-11-18 11:27:44 编辑: 来源: 点击量:
【字体:
打印

人物简介:瞿万云,女,土家族, 1968年5月出生于湖北利川,1991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化学系。现为湖北民族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资深教授。 在《Microchim Acta》、《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Collect.Czech. Chem.Commun》、《分析化学》、《应用化学》和《理化检验-化学分册》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痕量物质的电分析新方法研究》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体化、多层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获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三等奖。

一早就听说了瞿老师的严厉,来时心中就一直犯着嘀咕,心里老担心着访谈的气氛。笔者一行三人随着瞿老师进入了无机及分析化学办公室,窗外雨声淅沥,室中泛起阵阵凉意。简单的交谈后就立马被老师随和与爽朗的性格所吸引,没了先前的紧张,一下子就觉得亲切了不少,对瞿老师的访谈也就从这时候开始了。

记者:瞿老师,我们对您的大学生活有浓厚的兴趣,请问您那时候的大学生活是怎样的呢?

瞿老师:初进大学校园的时候,就跟现在的你们一样,朦胧、稚嫩,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梦想。那时候,压根儿就没想过现在会成为一位大学老师,在二十周年同学聚会上还被老同学取笑了一番。但是,我不后悔,既然做了就应该不遗余力的做下去。我们那时候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只有周末的时候和同学一起去跳跳舞,有时去看场电影(要走半个多小时的路呢)。我那时候蛮喜欢打篮球,经常活跃在篮球场上。俗话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也许那时候的孩子比现在要懂事儿,知道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就一门心思的读书,学知识,想出人头地。”总的来说,我的大学生活过的虽不是丰富多彩,但很充实,学到了很多,让我终生受益。

记者:您那时候毕业后是不是也像现在大学生一样,疲于奔走,四处找工作,还是考研,或者公务员什么的?

瞿老师:哈哈哈,我们那时候就没有现代大学生这么大的压力,那时候有国家政策,大学生毕业以后包分配,由当地人事局负责安排就业。就是有一点不好,由不得你喜不喜欢,想不想做。毕业后,我就到利川国营酒厂做了三年化学分析之类的工作。不过,在酒厂的三年里,对于一个刚刚毕业,初出茅庐的知识分子来说,可谓受益良多。对这个社会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改观,觉得原来在大学时对社会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和无知。在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中,没人会教你怎样去适应,如何去学习,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所以,人一定要靠自己。那时候,考研、考公务员不像现在这么流行泛滥,有国家负责安排工作,我就自然而然的没往那方面想了。说起现在考研的,我挺佩服他们的,那么早就起床去图书馆抢位子,有的还为了位子吵架,有的甚至还大打出手(笑),因此,有时又蛮同情他们的。

记者:老师,您的教龄有17年了吧,这么长的教书生涯里,可谓是桃李满天下,相信一定有令您难忘的人和事儿,您能给我们说说吗?

瞿老师:教书教了也将近17年了,当了两届班主任,我有很多学生现在已找到好的工作,有的还在很好的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像华东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等重点大学都有我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校时都很优秀,年年综合评优都名列前茅,拿国家励志奖学金(笑),他们现在还经常给我打电话嘘寒问暖。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有一位同学竟然在我上课的时候玩手机弄出很大的声音(收敛笑容,表情严肃),当时,我就火大了(记者:大发雷霆),算是吧,接着将这位同学请出了教室。这事儿不久,又在上实验课的时候,该同学又迟到了,我说:“上次课你玩手机,今天你又迟到,就不让你进来。”他还就转身走了,我还以为他回去了呢(笑容)。实验中途我出去看,他没有走也没有要进实验室的意思,就远远地站在那里。我当时觉得既好笑又好气,就走近问他,这同学也很坦诚,说上次课我没有注意他的自尊,没顾及他的感受,事后我仔细想想也对,他们现在也不小了,应该顾及他们的面子,师生间应相互尊重,坦诚相待。后来,他也主动承认了错误,并向我道歉。这以后啊,他经常找我聊天,我也向他了解了不少学生的情况,对我教学帮助不少。

记者:老师,在您教书育人过程中一向以严厉冠名,很多学生因此很怕您,据说,还有同学给您取了一个“四大名捕”外号,呵呵呵,对此,您怎么看啊?

瞿老师:哈哈哈(一手掩口,面色泛红),哦,这主要是因为我监考比较严,况且我的视力又特别好,所以就成了同学们说的眼贼,取了这么一个外号,这没什么。我个人认为对学生应该严格要求,希望同学们不要因此而恨我就行。说到严厉,我只是对同学们要求比较严格,上课有时比较严肃而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对学生负责,要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记者:据了解,您写了很多论文著作,对待科研您是怎样看待的呢,还有您现在科研方向和科研目标是什么?

瞿老师:我们学院的科研实力是比较强的,大部分老师的科研都做得很好,跟他们相比我差的太远了。2003年至2004年我在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分析化学访问学习了一年,确定了自己的科研方向——生物电分析化学。现在正主持完成教育厅课题《食品中潜在致癌物质苏丹红的快速检测新方法研究》,并与黄文胜老师、杨春海老师合作研究张升晖院长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另外还参与研究胡卫兵教授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记者:您在教书的过程中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您能给我们说说吗?

瞿老师:说起教育责任,对学生负责,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尽到自己的本分,做好本职工作,并不是说要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栋梁,但要因材施教,让更多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能力和技巧,将来能适应社会,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我还经常上网浏览新闻,与我的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掌握最新有关化学方面的前景与动态,在课堂上对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就业,希望激励他们学好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以后找工作的时候增添砝码。总之,以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为根本目的,以更多的学生将来找到如意的工作为最大欣慰。

记者:现在每天除了工作之外,您是如何支配工作以外时间的呢?

瞿老师:我比较喜欢运动,原来挺喜欢打篮球,但水平不高。三年前迷恋上了羽毛球,现在业余时间经常出去打羽毛球,目前还是我们院的主力呢(笑声)。休息时间看得最多的书还是专业方面的较多,当然其他的书籍也有涉及,相对较少些。我一直以来没有什么座右铭,但我总是坚信,人一定要靠自己。自信的同时要自强,只有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才会有人尊敬你,肯定你。

记者:老师,有人说大学每一年都有属于自己的阶段,您认为这些阶段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瞿老师:(思考了一会儿)嗯,大一、大二活动比较多,我认为主要还是要以学习为主,适当参加一些活动,锻炼一下自己,注意能力的培养。到大三的时候就要开始思考毕业后要干什么,是考研,考公务员,还是选择就业,这时候就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大三专业课逐渐多了起来,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因为有的同学要出去实习,所以基本到了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就要开始准备毕业论文了。大学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这儿更是一个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操练场。

不知不觉中,夜幕已悄然降临,雨依旧淅淅沥沥,接近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也接近了尾声,瞿老师的故事还在脑海中延续。老师从采访一开始就保持微笑,说到兴处甚至还哈哈大笑,开始时的阵阵凉意现已消失,整个人仍沉浸在与老师亲切交谈的氛围之中。她从当初一个在外求学的女青年成长到现在一位受学生爱戴与敬仰的大学教授,她所经历的与所沉淀的远不止这纸的长度和这些文字的重量,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的还有很多很多。“人一定要靠自己”,持有这种自信的瞿老师成就了今天的地位与荣耀。(责任编辑 向芬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