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一)2008-11年度湖北民族民间艺术研究中心主要工作回顾

发布时间:2015-04-02来源:

湖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要工作回顾

(2008-2011年度)

湖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9月,是国家民委和湖北省政府共建湖北民族学院的框架下由湖北省文化厅挂牌成立的。研究中心在过去的3年里,立足于武陵山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为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做了些应有的工作。

一、确立研究队伍 明确研究方向

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我们能充分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各方面的有利资源,搭建研究平台,切实制订研究工作实施办法。

首先,在省文化厅的指导下和学校相关部门的领导下,认真地落实了研究机构的组织建设,确立挂靠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为主体的学术研究机构,院长兼任中心主任、分管学科及科研建设的副院长为中心副主任、以原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的副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的组织机构。

其次,我中心聘请了在恩施有影响的40名专职、兼职研究员,长期从事研究工作和充实研究队伍。并在研究中心下设民间文化艺术理论、民间工艺、民间音乐舞蹈三个研究方向的子机构,优化组合研究人员,按条件推举学术带头人,制订年度的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

为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2009年,特邀请有多年研究经验、实力雄厚的湖北民族研究所的专家召开座谈会,为我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建设意见。2011年12月16日在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召开2011年年终工作会议,总结2011年工作、研讨来年发展规划、讨论会员章程和授聘研究员。湖北民族学院邓磊副院长,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处、恩施州文联、恩施州文体局、恩施州民委领导,以及湖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恩施州有影响的民间艺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艺术传承人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会发言,各抒己见,求真务实展希望。中心主任向极鼎同志的工作报告,主要围绕会议的核心主题讲三点意见,一是研究中心是做什么的?二是已经做了些什么?三是以后怎么做?讲话阐明了机构的性质和任务,总结了几年来的工作成绩,找出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明确提出了今后的工作目标。大会讨论发言按研究方向集中对2013年建州30周年献礼的“一套书”、“一台戏”、“一展览”展开讨论,大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并达成共识。邓磊副院长在大会即将结束时,作总结发言,并对湖北民族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工作提出了四点殷切的期望:一是把中心建设成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平台。经济的发展,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要找准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切入点,要在与地方企业对接等方面做出成绩来。二是把中心建设成为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科建设的平台。民族民间艺术的研究是我们学校的特色资源,无论音乐、美术都有独到的地方。三是把中心建设成为学生实践创新的平台。要关心学生的就业发展,把学生的培养模式真正转移到实践创新上来,要像长江师范学院的“三巴”动漫那样,在国内外做出影响来。四是把中心建设成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展示平台。不要像穿西服打领带那样和外面的人一样,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通过声光电和实物的展示形式把我们的成果展示出来,让外面的人和领导来有看的东西。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组织申报课题 初见研究成效

2009年春,我们积极组织申报省文化厅的地方民间戏曲的保护研究课题,包括向极鼎的灯戏、金晖申报的巴东皮影、堂戏,满益德申报的打土地,覃莉申报的傩戏,杨华申报的柳子戏,石庆秘申报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等6项研究内容。2009年度我中心研究人员申报并获得批准的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8项,省十一五教育科研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4项。从湖北民族民间艺术的不同层面展开深入细致地研究。

2010年是研究中心成立的第二年,却是我们确立研究队伍,明确研究方向,真正踏上研究之路的第一年。研究人员无论是团队或个人,研究方法无论是静态或是动态,我们避免了过去的“散兵游泳”和“丢了西瓜捡芝麻”的局面。一是努力寻求共同的研究课题,发挥团队的力量突出研究重点。我们研究中心的主要成员是教师,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如何使工作和研究相得益彰,我们从研究内容上找到了答案:确定以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学改革为团队研究课题,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内容置于我们的教学改革之中,以此达到突出民族高校的办学特色。通过各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与实践,证实了此课题的可行性。我们把研究成果汇集成册,以13本丛书由河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集中展示研究中心的主要成果。这些著作中,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特色十分浓厚,譬如:郑远景编著的《油画综合材料与技术》,注重观念和材料的结合,从民族民间的生活中寻找“厨师”的烹饪材料,书中的一些作品通过石磨、蓑衣 、木桶、酒坛的转换,展示给人们更多的是对社会和艺术本身的思考。满益德编著的《构成基础课题训练》注重中国民族民间的文化艺术在构成中的设计和运用,把皮影、傩戏脸谱、民间剪纸、传统印染、西兰卡普图案、石、木、竹雕刻、书法与篆刻等作为构成元素,宏扬民族文化,体现设计个性。吴昶编著的《美术田野采风实验课题教学研究》等充分利用地域风光,把吊脚楼、风雨桥以及土苗服饰、民间编织等作为重点,用鲜活的素材和全新的方式展示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二是充分发挥个人才智,全方位展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注重科研立项,努力强调立项质量。据统计,本年度中心申报科研项目13项,获准6项。其研究内容大多是民族民间艺术。诸如刘虹的《民间民歌在学校声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焦娜的《关于恩施地区土家族民间舞蹈教材建设的必要性》等项目。2010年度论文和作品发表的级别、数量、质量均有所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度共发表论文和作品75篇(件),其中核心期刊57篇(件),一般期刊18篇(件)。广泛涉及音乐、舞蹈、摄影、绘画、设计、生态文化保护和研究诸方面内容。其中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的有代表性研究论文有《解读鄂西土家族傩戏的艺术价值》、《祭祀歌舞“撒尔嗬”艺术特色概述》、《鄂中南荆楚民歌与鄂西南土家族民歌比较研究》、《论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流传》、《从土家族服装看土家族朴素的审美追求》、《论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审美特色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等等。研究者们除对民间艺术本身的价值研究外,更多地投向近邻同类文化元素的比较研究。也有倾向于对文化遗迹的科学化保护研究的,诸如《从武陵地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方法探析——以唐崖土司城遗迹为个案》、《论土家族喜花鼓“黄四姐”的保护意义》、《基于数码技术的土家族剌绣工艺传承与保护研究》等。

从事绘画专业的研究者,在撰写论文的同时,也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对民族民间美术的关注。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金晖著《五月幻像》和商守善著《尽写家山》,是两本不同画种的美术作品集,代表了我中心绘画成就的集大成者。书中以绘画和文字两种不同语言形式表达了作者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和深层次的体悟。

2011年发挥特色学科优势,科研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一)2011年科研立项经费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约14.5万。

向极鼎教授主持的湖北省财政厅、文化厅的2010年地方戏保护专项课题《恩施传统花灯戏曲保护与发展研究》到帐经费7万元。金晖副教授主持的湖北省财政厅、文化厅的2011年地方戏保护专项课题《恩施土家族地区皮影戏的传承发展研究》获准立项,项目经费7万元。陈超老师主持的湖北省教育厅关于湖北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一深入企业行动计划追加项目获得通过。此外,还有其他覃莉课题申报情况如下《产业化视角下:土家族区域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获得国家民委的立项,周琼、刘红的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立项课题《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艺术语言研究》、《清江流域土家族多声部民歌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等申报立项成功。

(二)专著、论文发表情况

我中心研究员在2011年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作品62篇(幅),其中被EI收录4篇,国家核心期刊20篇(幅):其中有12幅美术作品刊登在CSSCI期刊《民族艺术》杂志,8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一般期刊及省级期刊32篇(幅)。

三、 加强学术交流 扩大中心影响

2009年暑假期间,我们组织了20余人次、分7个调查组先后深入到湖南、贵州、重庆、四川等省市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田源调查,捜集了大量的图片、音像和其它相关资料,确定了相关的调查基地及联络网点,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相关调查组成员也先后走访了6所民族高等院校,搭建了相互进行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双向交流平台。为配合咸丰县人民政府对官埧苗寨的开发和打造,满益德、向思全、覃莉、杨华、王松等同志几次到官埧苗寨及其官埧苗寨苗民的祖籍和再迁居住地,为他们寻根问祖,找回苗民们失落的文化,直接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

2009年度,我中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本中心研究人员组织学术讲座10次。其中教授、研究员各1次,副教授3次,讲师5次。特邀曰本山田先生及武汉大学杨教授来我院进行专题学术讲座;谢亚平、金晖以民间文化艺术研究学者出访卡特尔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吸收新成果和新信息,开阔研究视野。本年度我中心研究员先后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作品20余件,其中1件收蔵,2件获奖。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课题研究论文42篇,合编专著1本。组织了多场音乐舞蹈的专场演出,参加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获原生态组合演唱金奖。我们还参加了中央教育电视台主办的春节联欢晩会演出。在建国60周年大庆期间,与恩施州文体局、州文联、州美协联合举办美术作品展览,展出数字作品134件,原作108件,通过油画、国画、雕塑、影像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反映建国60周年的巨大变化。本年度中我们以各种不同的学术信息交流形式,活跃了学术气氛,扩大了我中心的影响和知名度,以学术的力量赢得了各方面的支持和认可。

2010年本中心先后在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举办6次专业学术讲座。湖北省楚天画院院长、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李吉君一行多人来中心进行学术交流讲座;先后选派研究人员参加省内外及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5次;通过“山里山外”美展活动的形式与武陵地区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与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心结成合作伙伴,相互交流和走访,共谋中心发展。采风活动灵活多样。研究人员经常自发为课题深入基层,积累了丰富的田野考察经验。由研究中心组织实施的暑期教研课题采风调查,为课题研究搜集了大量的素材。组织十五名研究人员去鹤峰董家河和容美土司实地考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热情接待和高度重视。本年度接待了湖北省文化馆系列和湖北省文联、三峡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恩施采风团的4次采风活动,开展了2次笔会交流活动,相互学习、受益匪浅。

本中心以民族民间舞蹈的特别节目参加上海世博会演出。一年一度的文化下乡演出,本中心从来都是“唱主角”。与恩施州美术家协会联合制作130余件美术创作作品数字图片,送咸丰、宣恩、来凤等县市展出。十月与恩施州群众文化艺术馆联合举办“和谐家园”美术书法作品展,展出作品60余件,在此基础上为湖北省第十四届楚天群星奖选送作品20件。十二月举办“生态文化旅游杯”美术作品展览,为地方政府积极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和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2011年展演硕果累累;向极鼎、金晖、商守善、邓丽等中心研究员,以地域和民间艺术资源为题材创作的美术作品,分别参加了“湖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湖北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湖北省“油画回顾与展望艺术展”、“全国民族院校美术学院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邀请展”、 湖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上摄影类作品荣获优秀奖。同时,王松、焦娜、兰宏剑等研究员,以民间音乐舞蹈为题材创编的作品,分别和师生一起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智力运动会开幕式、闭幕式的演出、湖北省首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和中央电视台播出、湖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上荣获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主办、中南民大承办的“民族情 中华魂”全国民族院校文艺比赛,并荣获二等奖和最佳节目奖。

三、购置民俗遗物 收藏实物资料

2009年,恩施三岔乡民间老艺人谭学朝去世不久,我中心为保护好这批优秀遗产,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一次性购置优秀傩面具48件,作为研究中心的固定资产永久性陈列。目前该收蔵已投入设计教学与理论研究之中。2011年艺术学院拟计划从学科建设费中挤出一万元用于购置西兰卡普精品数件,目前收集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四、坚定意志 立足本位求发展

回顾几年来的历程,我们在艰辛中品尝甜果,但我们并不在企望中陶醉。为了未来的发展,为了使我中心的研究工作具有特色,乃至建立起相对成熟的文化理论体系,我们仍需努力的奋斗。为了达到我们的目标,我们特别需要强调学科的创新力,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和基本的规范,特别是需要有三个“意识”和一个“文化自觉”。

所谓三个“意识”,即学科意识、问题意识和学者意识。研究中心在未来的建设中一方面立足学科本位、问题本位和学者本位,加强研究中心自身的建设,积极争取文化部、湖北省文化厅的政策支持,在科研政策、科研立项上争取较大的支持和扶持力度,立足本土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开展民族地区的文化艺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另一方面构建“文化自觉”的意识,立足本土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以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研究为主体,加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研究,建立一批学术研究有特色、高水平、有影响的学术研究团队,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服务。

(湖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中心 满益德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