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为收藏| 学校主页| 党委宣传部| 联系我们|

审核评估 ▏专题九:产教融合促发展 科教共赢谱新篇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发展纪实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努力回答“教育强国,民大何为”的时代答卷,全校上下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不断完善“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培养体系,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各学院(部)立足实际,结合各专业办学特点,深入开展迎评自查自建自改工作,总结形成了一批可推广、能借鉴、有特色的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案例,通过系列专题分享交流,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本期专题刊发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发展纪实:产教融合促发展 科教共赢谱新篇。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下简称化工专业)是学校办学最早的本科专业之一,2021年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历经三十多年的建设,化工专业不断发展积累,在理论研究、实践应用等方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然而,在“新工科”时代背景下,国家对化工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这也对化工领域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如何进行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化工专业更好顺应和融入高等教育和现代产业发展融合大势,推动化工专业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近几年来不断思考培养模式和机制的创新,以产教融合、科教共赢为发展思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进展。

(一)强化自身建设,凝练专业内涵

加强工程类专业的课程建设是现代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其意义在于培养工程类师资,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协同推进新工科发展,以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为抓手,推动工程师培养和成长体系的完善。而面对现代教育技术和理念的发展,学校化工专业的课程建设与其他高校相比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为补齐短板、推进建设,学院积极主动对接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力邀一众专家亲临指导化工专业的课程建设,以此为契机促进专业内涵发展。

在各方努力下,2023年7月20日至22日,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研讨会暨师资培训班在学校举行,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50余位嘉宾和学员参加会议。学院积极参会办会让化工专业教师开阔了视野,进一步理解了工科专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下一步,化工专业将紧跟新工科人才培养发展主流,加大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促进新工科背景下学校化工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中国化工学会监事长、教授级高工华炜代表中国化工学会在会上致辞

实验课程的教学运行是化工类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近年来,化工专业在实验课程建设上狠下功夫,多次前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学习其他高校先进经验。2023年,化工专业利用工程中心软硬件条件,从课程安排入手,打破该专业实验课安排传统,创新实验课内容,优化实验教学资源,让实验教学真正为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拓宽学生知识面、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助力。

同时,该专业还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到同专业同行主流教育教学交流中。2023年12月2日上午,学院全体工程专业学生在学院通过腾讯会议,参与了由西南民族大学主办的跨区域民族地区院校化学大类多专业协同实践教学,本次教学活动内容涵盖专业设备工艺设计、容器设计、三维管道设计、设备生产车间设计及加工制造等,该专业全体师生在“云端”参观了山东泰安及广东深圳项目的现场生产流程。此类交流活动吸引同学们聚焦专业知识和实操过程,达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教学目标,让该专业全体学生获得了直观且真实的认知实习感受。

师生共同参与“云端”认知实习活动

(二)对标评估标准,创新培养模式

近年来,在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解析《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标准)后,学院对标专业审核评估体系,针对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对化工行业的需求以及湖北省51020产业体系,大力改革培养模式,坚持用好用足企业资源的想法,在培养全过程中贯彻OBE理念,强调产出导向,将企业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深入创新培养模式。

1、探索应用型学生培养模式创新

2022年5月中旬,三场特殊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会分别在湖北宜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顺毅宜昌化工有限公司和南漳龙蟒磷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一线开展,由公司生产部、技术部高级工程师和学校化工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答辩组为化工专业全体实习生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据了解,此次参与答辩的毕业论文均是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完成的,根据答辩结果来看,答辩论文完成度高,完成质量好,丰富的实践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数据和案例支撑,论文的结果为解决企业在生产中的问题提供了参考。答辩会结束后,专业老师与实习生进行了座谈,通过交流得知部分学生已签约留企就业。

企业代表参与毕业答辩,有利于加深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了解,同时也更多更好地注入了毕业论文的实践元素,为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尝试。学院今后将进一步总结复盘这一培养经验,加大培养改革力度,扩大专业覆盖面,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将论文写在企业车间和生产一线。

毕业生在企业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现场

2、探索校企合作路径

2024年1月29日至30日,学院一行五人奔赴荆门、宜昌,分别与湖北洋丰集团及顺毅宜昌化工有限公司,就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共赢、科技服务创新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与顺毅宜昌化工有限公司举行了实习基地挂牌仪式,顺毅宜昌化工有限公司成为学校化工专业第12个实习基地。

学院一行在顺毅宜昌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参观学习

“区域协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新时代新工科发展的理念,工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与企业的协同和合作,企业的发展也急需高校的力量来帮助破解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学院认识到了恩施州内化工企业偏少,不足以很好的支撑专业发展的问题,很早就将发展的眼光放到了省内外的其他实力雄厚的化工企业中,近年来,学院一方面秉承着一直以来与省内化工企业良性互动、协同合作的优良传统,把已有的合作继续深入推进,一方面积极主动寻求新的企业合作伙伴,不断扩大校企合作范围和学生受益面,目前,学院共有12个本科实习实训基地,它们实力雄厚,是中国化工行业龙头企业,如湖北宜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1996年的上市公司,化肥产能全国排名第三,聚氯乙烯产能全国排名第五,季戊四醇产能排名全球第二、亚洲第一。这些特色鲜明、技术工艺先进,且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技术人员和职工队伍的实践基地,有力的支撑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开展。

学院一行赴荆门与湖北洋丰集团洽谈合作相关事宜

为体现学校“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学院也积极利用校友力量,放眼全国,寻求更长远的合作,2023年,学院深入考察了广东天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奥首材料科技公司、三和精化集团有限公司,走访了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安盛制药、中山百灵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希望未来能够通过跨区域校企合作,以产学联动促进产教融合、多学科协同发展,推动教育链、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和企业一起,共同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创新平台,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更多懂理论、重实践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副校长李军带队考察广东天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洽谈合作相关事宜

3、探索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协同育人机制

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不可分割。学院积极践行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优势,整合优化学院科研和人才资源配置,统筹学科和专业发展。

2023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答辩会现场,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马文涛总结说:这三年来,我和我的师弟师妹及本科生一起开展实验,一起分析实验数据,导师鼓励每个人有新想法要一起讨论,我非常乐意与大家一起探索。我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研究团队,我们和导师一起,是一个学术共同体。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研究生马文涛在国家奖学金答辩现场

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培养协同推进,将学院本、研学生打造成学习和学术共同体,统筹发挥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优势,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是学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的有效路径。为此,学院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一是集中优势力量办学,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

二是利用二级学科研究领域的学科骨干力量,组建21个科研团队,有组织的开展化工领域科学研究,利用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和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的紧密关系,为专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知识支撑。

三是在学科和科研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课程建设、案例库建设、校企协同育人等项目的实施,通过专业的教学和实践,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支撑学科发展,用学科发展的成果反哺专业建设。

四是协同建设人才培养平台。近两年,湖北宜化化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和南漳龙蟒磷制品有限公司成分别为学校立项建设的研究生工作站,事实上,两家公司一直是学校化工类本科生培养的实习基地,多年来,学校与企业全方位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合作,产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企业还开设有“卓越工程师班”,旨在培养高素质的优秀本科生,每年学院选拔有30%本科生进入该企业实习,并有部分毕业生留在企业就业,近年来,也开始有部分研究生导师带领学生进站实践,将来,学院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务求合作实效,加大建设力度,将其建设成为省级研究生工作站,产出更多优质成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惠共赢。

学校与南漳龙蟒磷制品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三)赋能思政育人,锻造师资队伍

1、以思政育人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注重把握教育节点,贯穿“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思路,在课程思政建设、双创教育、社会实践等环节,推动思政育人和专业建设同向同行,实现专业建设中的课程思政全覆盖。在课程建设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国家化工学科和化工产业发展历程,深化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产一线和社会现实,在第二课堂中复盘第一课堂所学,在实战中加深了关于国情民情的认识,思想根基和政治素养无形中得到巩固,稳步成长为有思想的新时代工科生。

课程思政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紧密相连,相互促进,近三年来,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教育教学专题培训,取得多项课程建设、案例库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为该专业有效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提供了师资保障,也锻造了一批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师。

2、提升教师“产教研用”能力

学院做深做实“协同牌”,多措并举创新提升化工专业教师“产教研用”能力,一是积极利用学校政策,与企业共同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把教师派出去,在企业中成长和锻炼,培养本科生双师型导师,现有1名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2名院士专家企业行专家,3名博士服务团成员、6名科技特派员、2名科技副总、4名“三区”科技人才分别奔赴湖北省相关企业进行技术服务。二是注重把企业工程师引进来,协同指导学生创新和科研,学院现聘请有各类企业高级工程师作为行业指导教师5人。三是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前期努力,目前,学院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32%,其中化工专业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50%。以上三项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了高校与企业、高校与地方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全流程协同育人模式,有效的支撑了化工专业本科生培养。

3、引导教师服务社会

学院引导专业教师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在化工类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锻造了一批双师双能型教师。近三年来,学院教师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服务行业和企业,为相关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近三年有4项来源于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知识产权成功转让,化工专业骨干教师张煜博士与天津新翔油气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近三年来累计到账经费1200万元。

(四)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专业建设成效突显

学院在专业建设中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化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显现出初步成效,产出了一大批优秀专业建设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懂理论、重实践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近三年来,化工专业以2名二级教授为引领,以21个科研团队为核心,依托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获批纵向科研经费近400万元,发表高水平文章120余篇,获批发明专利20项,知识产权转让4项。化学工程与工艺获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化工设计大赛”等省部级以上荣誉30余项,涌现出一批扎根基层的优秀化工学子。

学科坚持办学特色,与地方和企业共建了12个实训实践基地,为行业提供全链条的人才培养,4项科研成果服务于材料与化工行业转型升级。

近3年来,化工类专业本科生就业率均保持在80%以上,升学率稳定在14%,就业方向集中在资源环境、能源、化工、生物医药、食品等相关行业,行业就业率达70%以上。根据第三方调查,学校化工类学科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符合社会对本学科人才的需求,受到社会的普遍青睐和欢迎。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既有历史的积淀,也必须清醒认知现状,面对新时代新背景新形势,既要精准研判自身短板,也要主动对接社会发展,构建新的建设格局,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坚持向下扎根、努力向上生长,在更高格局定位、更大使命担当中探索一条地方性、民族性、应用性融合发展的化工专业建设之路,为国家化工产业的转型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学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专题专栏

  • 媒体看民大

  • 桂园英才

  • 视频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