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清华大学陈岸瑛教授应邀来我院举办讲座

发布时间:2025-04-26来源:

2025年4月25日下午,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与我院共同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教授,在我院12B501多功能教室举行主题为“从艺术学角度看非遗保护振兴”的讲座,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与我院研究生、部分教师和本科生参与讲座和讨论。此次讲座由院长石庆秘教授主持。

陈岸瑛教授指出,中国非遗分类体系与艺术学视角密不可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技艺等类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传统艺术体系。这种分类不仅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框架,更为建构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奠定了基础。他强调,“非遗不等于民俗,而是民俗中的艺术形式”,例如佛山祖庙的民俗活动通过秋色巡游等艺术化表达,成为兼具文化认同与创造力的活态遗产。

清华大学教授 陈岸瑛

陈岸瑛教授结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提出非遗保护的核心在于维护“艺术创造力”。以佛山彩灯、建水紫陶等为例,说明非遗创新需兼顾传统工艺的“材美工巧”与现代功能需求。还特别提到“跨媒介叙事”对非遗活化的重要性,从《潇湘图》的山水意境到屈原传说的多元演绎,经典艺术形象通过不同媒介得以延续生命力。当代案例中,佛山“神仙天团”彩灯、刘钟萍的“脱单神器”年画装置,以及欧琦辉的“大狮兄”潮玩雕塑,均通过创新设计将传统形象转化为现代文化符号,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讲座现场

陈教授强调非遗保护需以社区和民众为根基,让艺术回归生活世界。无论是黔东南苗年巡游的集体狂欢,还是泾县宣纸制作中“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生态智慧,非遗的存续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呼吁学界与公众打破对“学院派艺术”的固化认知,重新发现传统工艺中“活”的文化基因。

讲座现场

最后,石庆秘院长总结表示,经由陈教授的精彩阐释,此次讲座不单为师生们提供了非遗活化的的基础知识、实践经验,陈教授以自己亲手策划的典型案例证明其策略的有效性;为大家开展非遗保护的活态化传承有了更为直接和更加深入的思考。同时,陈教授的讲座还为师生们呈现了一个开展学术研究的经典范例。

    专家简介:

陈岸瑛,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所所长,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漆艺分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主要研究方向:美学,现当代艺术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著有《艺术概论》《工艺当随时代》等,译有《寻常物的嬗变》《影响我们时代的100位新锐艺术家》等,主编“中国当代设计学术思想文丛”,新世纪以来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组织策划一系列大型学术活动。


    撰稿:朱蓓妍、高菲凡

    摄影:杨正恒

    初审:黄波

    终审:石庆秘、向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