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东南大学季中扬教授莅院传经,共探非遗美学精妙

发布时间:2025-04-25来源:

2025 年 4 月 24 日晚,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与我院共同邀请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专家、博士生导师季中扬教授,在12B501多功能教室举办“情感、气氛与幻象:非遗美学的基础理论探索”为主题的讲座,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与我院研究生、部分教师和本科生参与讲座和讨论。讲座由我院院长石庆秘教授主持。

季中扬教授从阐释美学的多元内涵开篇,梳理了从鲍姆加登的“感性学”,到康德的“审美鉴赏”,再延伸至格诺特·伯梅的“感知学”,全方位呈现出美学理论的丰富与多元,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理论长卷。随后,他深入剖析美学与非遗之间盘根错节的紧密联系,明确指出非遗不仅是普通民众诗意栖居的独特路径,更是美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版图。

谈及非遗美学的本体论问题,季中扬教授着重强调,以行为、经验、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非遗,其美感源自“一个经验”的圆满体验。他借杜威“艺术即经验”理论为引,抽丝剥茧般阐释在非遗制作或感知过程中,那完满经验是如何一步步转化为美感的。此外,他还点明非遗审美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审美情感,其中深深交织着集体记忆与审美认同。

在探讨非遗的审美方式时,季中扬教授别出心裁地提出“身体融入”这一概念,强调非遗的审美并非是保持距离的冷眼静观,而是毫无隔阂的深度融入。他以尼采的“悲剧的诞生”理论为依托,进一步阐释这种融入性审美的鲜明特征,即连续性的观念知觉一体化与积极参与性,使听众对非遗审美方式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报告进入高潮部分,季中扬教授详尽阐述非遗的气氛及其营造之法。指出非遗场域中的气氛,或“热闹”,或“沉默”,虽形态各异,但皆具客观性,且能巧妙转化为主体的情绪与情感。着重强调气氛“绽出”是非遗审美体验的关键枢纽,能够营造出一个作为美学空间,可供人们尽情体验、悠然逗留的“地方”。

最后,季中扬教授从记忆、认同与幻象的独特视角出发,对非遗的审美文化展开深度审视与思考,提出非遗主体性、审美消费以及新中式东方美学复兴等诸多发人深省的话题,引发在场师生的深入思索,宛如在平静湖面投入巨石,激起层层涟漪。

整场报告会内容丰富详实、见解独树一帜,赢得在场师生的阵阵热烈掌声。报告会上,季中扬教授还热情地与师生们展开互动交流,耐心细致地解答大家提出的诸多疑问,进一步拉近了与师生的距离,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探讨氛围。此次报告会无疑为师生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契机,更为非遗美学的研究与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季中扬教授简介:季中扬教授现任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首批文化艺术紫金英才,兼农业农村部第二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等多项社会要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般项目、重大子项目等国家级项目 5 项,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80 余篇,出版学术著作 5 部;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1 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3 项。

   初稿  黄波

       复审  向贤海

       终审  石庆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