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进校园之: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吕琴老师赴湖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分享英语教学实践经验
2025-05-06 15:02:082025年4月30日,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吕琴老师受邀来到湖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为大三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带来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课程,聚焦 “教材分析与活动设计”,结合丰富教学案例与理论框架,深度解析如何优化英语教学实践。
(吕老师上课分享展示)
一、理论框架阐释:教材分析的多维视角
吕老师系统介绍了教材分析的理论工具,包括 “三层分析框架”(理念、设计、步骤)与 “二层分析理论”(理念与教学手段),强调教师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灵活判断教材的 “可教性”。她特别解读了邹为诚教授的 “基础教育外语教材分析和评价框架”,从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教学过程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指出活动设计需兼顾 “真实性”“交互性”“有效性”,并通过 “串联式任务链” 实现认知挑战的梯度提升。
针对任务型教学(TBLT)与任务支撑型教学(TSLT)的常见误区,吕老师通过 “购物清单对话” 与 “策划学校文化节” 案例对比,强调真正的任务型教学需以 “意义为焦点”,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语言资源,在真实情境中达成交际目标,而非局限于语言形式的机械操练。
二、实践指导:教材活动的优化策略
结合教学实际,吕老师提出教材活动的 “三维使用策略”:
评估筛选:从真实性、系统性、可行性评估活动价值,如删除农村学校难以实施的 “数字化项目”;
灵活调整:通过形式创新(如将课文对话改编为情景短片)、顺序重组(前置听力课创设问题情境)、内容增删(聚焦动作描写删减冗余讨论)优化活动设计;
支架搭建:在口语与写作教学中提供 “内容支架”(思维导图)、“语言支架”(动词短语库)、“策略支架”(互评清单),助力学生从输入到输出的能力转化。
三、教学案例解析:从文本到课堂的创新转化
吕老师以人教版教材中科幻小说《包你满意》为例,展开读后续写教学的实践分析。她对比新旧教材的结局处理差异,旧教材直接揭示测试失败的结局,而新教材则鼓励学生自主续写。基于 “动作塑造故事(actions make a story)” 的教学目标,她对教材活动进行结构性调整:保留人物关系梳理、态度转变表格等核心活动,删减与动作描写无关的讨论环节,并通过 AI 生成图片搭建情境支架,引导学生聚焦 “推开”“整理裙子”“深呼吸” 等具体动作,实现 “以动作展现情感(to show not to tell)” 的教学目标。
在农业主题单元教学案例中,吕老师打破教材顺序,以 “问题 - 解决方案(problem to solution)” 为主线重组教学内容。她将听力课前置,以 “世界饥饿问题” 导入,再从典型人物(袁隆平、李丹)、环境视角(有机农业与化学农业对比)、农业创新(滴灌技术、垂直农场)、教育视角(农业大学教育)四个维度重构单元,通过阅读圈(Reading Circle)等创新模式,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中深度探究文本,凸显 “育人价值” 与 “全球视野” 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理念升华: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
吕老师的课程始终贯穿 “英语学习活动观” 与 “深度学习” 理念,强调教学需从 “学习理解” 进阶到 “应用实践”“创新迁移”。在袁隆平人物传记教学中,她通过 “早餐文化导入 - 饥饿问题微课 - 阅读圈角色分工 - 模拟采访 - 梦想联结” 的活动链条,引导学生从梳理生平事迹到提炼人物品质,最终升华至 “个人梦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思考,实现语言能力与价值观培养的有机统一。
课程尾声,吕老师寄语学生:“教材是静态的文本,教师是动态的设计者。” 她鼓励未来的英语教师打破 “教教材” 的惯性,以 “大单元视角” 重构教学逻辑,在分析中理解编写意图,在调整中彰显教学智慧,让课堂成为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共生的场域。
本次课程理论与实践交融,案例丰富、视角前沿,为英语师范专业学生提供了从 “教材分析” 到 “课堂落地” 的全流程指导,助力其深化教学认知、提升实践能力,赢得师生一致好评。
(文字:曹丽君 图片:曹丽君 编辑:易红 审核: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