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院成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学术讲座——聚焦粮食安全与技术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5-05-22 点击量: 来源: 作者:
2025年5月21日上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尹君博士与金毅博士在学院213学术报告厅开展聚焦粮食安全与技术创新发展的学术讲座,学院副院长钱楷教授主持讲座。
尹君博士以《储粮多场耦合技术研究与应用》为题展开讲座。尹博士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粮食储藏面临的主要挑战。她指出,随着粮食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经验性判断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储粮管理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尹博士团队创新性地将多场耦合理论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开发出智能粮情分析系统。该系统能够对粮堆的温度、湿度、气流和微生物等多个物理场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预测,显著提升了储粮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尹博士还特别介绍了大数据和边缘计算技术在储粮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展示了这些新技术如何帮助粮库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管理模式转变。
尹博士展望了储粮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她认为,太赫兹检测技术和区块链溯源系统的引入将有效解决当前储粮管理中存在的数据孤岛问题,为实现"零碳储粮"目标提供技术支持。尹博士的讲解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讨论。
(尹君,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粮食储运研究所干燥技术研究方向负责人,中国粮油学会信息与自动化分会委员等。主要从事储粮多场耦合和粮食湿热转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主持完成多项横向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项目;主持参与修订3项国家标准、2项粮食行业标准和1项团体标准,获得4项省部奖项。发表论文40余篇,获授权3项发明专利和3项软件著作权。)
金毅博士带来了题为《从热力学优化到数字孪生系统的范式迁移》的讲座。他指出,传统的热力学优化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能效和碳排放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金博士团队提出的数字孪生系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该系统通过构建虚拟干燥过程与物理设备的实时映射,实现了干燥参数的动态优化控制。
金博士重点介绍了太阳能热泵协同技术和生物质能低碳转化等创新成果。他通过具体案例说明,这些新技术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干燥环节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还能有效提高粮食干燥品质。在谈到技术推广时,金博士特别强调了AI动态调控与边缘计算的重要性,认为这些技术将帮助解决行业中存在的数据孤岛和多场建模等难题。
(金毅,博士,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主要针对粮食产后各环节的保质、减损、降耗、减排问题,围绕粮食干燥品质定向调控技术,以及粮食产后清理新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工作。主持参与多项纵横向科研项目以及粮食行业公益科研专项课题;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余篇。)
讲座最后,金博士对未来粮食干燥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他认为,未来的干燥技术将更加注重提质增效与零碳目标的协同实现,这需要干燥技术与智慧农业、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深度融合。金博士的前瞻性观点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深入思考。
本次学术讲座的成功举办,展示了我国在粮食储藏与干燥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思路启发。学院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作出更大贡献。
(文字:张靖 图片:闫德隆 编辑:王洋 审核:沈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