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为收藏| 学校主页| 党委宣传部| 联系我们|

挑战不止 勇攀高峰----访新材料与机电工程学院院长秦柳

  从2012年被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破格录取,硕博连读,到2018年在我校担任特聘教授,新材料与机电工程学院秦柳教授始终不忘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创新性建设“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协同研发模式,在产学研发展的道路上挥洒热血,并坚定不移。

  用丰富学识促乡校发展

  在硕博连读期间,秦柳申请发明专利多达30项,与企业合作已提交申请实用新型18项,并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9篇,获得了校长奖、校长奖学金、国奖等荣誉。2013年,宁波格林美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时正在攻读博士的秦柳担任该公司总经理。

  在众多荣誉加身后,秦柳却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恩施,利用自己的学识和企业经验,在家乡的土地上奉献自己的力量。博士毕业之后,他受邀任教,参与我校应用转型以及恩施州经济转型建设工作。

  “做科研养成了一个最好的习惯就是开展工作有计划有目标。”任教之后,秦柳立志在我校以新材料在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为驱动,发挥已有学科优势,建立起一个集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电气工程、材料工程、化工工程及检测技术等特色的智能制造学科,通过三到五年的建设,获得相关行业对学科特色的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扩大,人才引进了名校博士生,秦柳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从无到有。在保持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秦柳已经在他的计划版图上开启下一个篇章,那就是以恩施州为中心向周边扩散开,吸纳更多的人才,把我校优秀生源往外送,在不同的企业和行业做出学校的特色。

  明教师之责育青年学子

  一路走来,秦柳始终不忘自己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老师是他的第一身份。“我目前所做的科研、科研成果产业化、办企业等所有的第一个定位点都是要把这些经验、资源、知识总结出来呈现在课堂上,把工科只能从书本获得知识的这一短板弥补起来。”为实现这一点,他打破桎梏,以科研产业化为纽带,把新时代学科交叉背景下的老师反过来列入教学之中,以独特方式分享给学生及科研产业化团队的老师。

  疫情期间,秦柳带领我校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超轻弹性体材料绿色制造实验室”超轻弹性体材料绿色成型团队利用宁波格林美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发泡TPU研发推出了全新设计的“无勒痕”口罩,并申报了相应的国家知识产权。

  在创业上,他结合企业所需,组建研究团队,开展校企合作,引进企业管理模式。2016年9月,他创立的湖北科蓝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恩施市,致力打造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科研转化平台,帮助更多有资本无技术的企业实现创业梦想,对于当地科技公司落地产业化、双创人才的培养、人才进入市场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对于秦柳而言,他希望把我校及恩施州科研产业化做一个探索,形成案例,分享给以后想去做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老师、想去做创新的学生、想做转型升级的本地企业家,不仅向他人分享成功经验,也要分享团队遇到的失败和挑战,以前人之经验,打造后辈之成功,为将来的科研工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

  迎科研挑战向高峰跋涉

  简单的事情所有人都会选择做,也容易失败,而困难的事情少有人选择,当选择了它并克服所有困难取得成功的时候,当下获得的成功就是别人无法复制的。

  回忆起做的第一个项目,秦柳用了将近四十五天设计出一条完整的轮胎气密层生产线图纸,总设计图纸画了四百多张,最终企业汇报时被直接否定。“当时所受的心理上的打击是不可想象的,相当于四十五天高度集中的精力与市场要求相差甚远,属于做科研过于理想化。”这次的科研挑战给秦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科研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宁波办企业时,秦柳带着学生和师弟参加展会,用小设备做样品,24小时轮流在车间内睡了近两个月,作出的八百多张成品请别人做二次加工,但由于操作失误全部压坏报废,两个月手工做出来的的材料全部损坏。和科研工作打交道,充满了未知的挑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句话也成为了秦柳一直以来的人生定律。

  “哪怕失败都没关系,这是对人的锻炼,经历了这么一次没有什么能够压住你”。秦柳鼓励所有做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老师和学生直面困难,“如果一件事很简单,所有人都去做,一定不会成功,越是有难度的事情,我们做科研的人就越应该去做。”

  如果说,将科研工作用以具象化的形容,那么做科研就好比秦柳的爱好——爬山一样。尽管山路曲折盘旋,但始终朝着顶峰延伸,攀登高峰的脚力,生于欲穷千里目的壮心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志。一直以来,秦柳的人生态度亦如他的座右铭“勇攀高峰”,无论是在科研路上遇到的坎儿,还是如今一次次带领团队取得傲人的成绩,他始终在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攀爬着人生中一座又一座高峰。

(记者 卢曦/文 李秀丽/图)

(责任编辑 韦飞帆)

最新动态

专题专栏

  • 媒体看民大

  • 桂园英才

  • 视频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