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6 23:30:24
点击量:次
信息来源:融媒体中心编辑:曾青国作者:曾青国 代兴审核:廖希为
编者按: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涌现出了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师者典范,他们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创新实践、教书育人,为民族高等教育事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为讲好民大生动故事,全面营造学校高质量发展氛围,学校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推出《民大·师者》专栏。今天带你走进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廖正丽老师的故事……
在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有这样一位教师,她用四年时光,与学生共同成长;她以温暖与责任为笔,在教育的画卷上书写动人篇章。她,就是社会学专业2021级本科班班主任廖正丽。从初任班主任时的满怀憧憬,到如今学生即将奔赴新征程的欣慰,廖正丽在教育之路上,留下了坚实而温暖的足迹。
廖正丽个人照
廖正丽,湖北巴东人,管理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管理。2021年进入我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任教至今。长期主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发展社会学》《大学语文》等课程。荣获恩施州社会科学优秀课题奖、预科教育学院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三等奖以及“年终考核优秀”“优秀班主任”称号。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项目、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研究中心项目、湖北民族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共7项,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指导学生多次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
锚定方向:做学生成长的战略引航者
“规划并非一纸空谈,而是需要细化为每一阶段的步履。”4年前,初任社会学专业2021级本科班班主任的廖正丽,便将“时间管理”与“目标规划”作为送给学生的第一份成长礼物。她让学生制定“四年之约”,将考研、考公、就业等长期目标拆解为阶段性任务,并定期跟踪进度。例如,她要求学生每周总结、每日复盘,通过反复督促与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动力。这种“规划先行”的策略,使班级90%以上学生职业目标明确,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律性,也增强了班级整体的目标感。
廖正丽(第二排左一)与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
“教育之道,贵在以心印心,以情共情。”班级中有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经济困难家庭,为了能够更好了解他们的实况,廖正丽通过“非正式沟通术”默默关注他们的动态。她通过“课后闲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情况,关心学生的成长。有时她将学生约在食堂边吃边聊,注重以“朋友”身份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尤其关注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
“廖老师的悉心教导让我明白怎样去选择自己的人生,受益匪浅。”今年已考取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的张馨尹深有感触。4年前张馨尹入校后对自己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充满迷茫,多次找到廖正丽老师倾诉,廖正丽老师当时没有急于给出定论,而是向张馨尹阐释本科教育的深层意义,描绘出通过大学四年系统学习、实现学历进阶的可能路径。在廖正丽老师的悉心引导下,张馨尹最终选择留在学校潜心学习。此后的日子里,校园自习室的灯光下,总能看见她伏案苦读的身影。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不懈努力,今年本科毕业的张馨尹终于上岸。“备考时,廖老师让我在网上查找历年真题,联系相关学校咨询情况,告诉我复试时各个阶段的注意事项与准备工作,从院校选择到复习计划,从心理疏导到资料共享,她的全程陪伴让我在迷茫时总能找到方向。”当考研复试通过的喜讯传来,她第一时间向廖正丽老师发去消息:“老师,我实现了我的梦想!”这条饱含热泪与感激的信息,不仅是一位学子破茧成蝶的见证,更诠释了廖正丽老师以专业智慧和人文关怀,为学生点亮人生方向的师者风范。
创新教学:做专业发展的深度探索者
“社会学专业的特点就是实证性和理论性紧密结合,社会实践是社会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世情。”作为专职教师,廖正丽始终深耕教学改革一线。针对社会学专业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特性,她将田野调查深度融入《社会调查实训》课程,以“三下乡”活动为载体,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扎根田野。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学理论,更要通过撰写调研日志、完成深度报告,将理论转化为观察社会的“显微镜”与分析问题的“手术刀”。
廖正丽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调查
在教学模式创新上,廖正丽积极引入前沿教育理念,构建起“理论讲授-案例研讨-实践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通过各种方式的锻炼,我班上的学生在四年间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他们中有优秀团学干部,有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有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项目主持人,有大学生挑战杯获奖者,我为我的学生感到骄傲。”廖正丽在年度教学质量考核、师德师风考核中均获优秀,并获评“优秀班主任”称号,指导的学生团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屡获佳绩。
“她总能把抽象的社会学概念转化为鲜活的实践案例。比如在教授《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程时,组织学生实地调研学校周边临时摊贩等流动人口,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理论内涵,这种教学方式极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生科张冰老师对廖正丽的教学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的创新模式赞不绝口。
协同育人:做教育生态的积极构建者
“教育是一群人的事业。”廖正丽深谙此道,在学院工作中主动承担起教育生态构建者的角色。她与专业课教师、学生科老师密切配合,建立起“志愿分流记录”机制,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 面对考研学生,她与团队教师化身“资源枢纽”,从历年真题搜集、目标院校联系到复试技巧培训,提供全链条支持;针对求职学生,她联合就业指导中心开展简历优化、模拟面试等专项辅导。在“全员育人”的合力推动下,社会学专业21级班级考研率近20%,众多学生签约优质岗位。
廖正丽日常办公
在专业建设层面,廖正丽积极参与课程体系改革,推动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她与同事共同申报的教学改革项目,成功获批校级重点课题,相关成果在全院推广。“廖老师不仅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上成绩突出,更在团队协作中展现出了管理智慧与人文关怀,为学院发展贡献力量。”同事潘华云老师这样评价。
“这四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学生工作中要务实和真诚。”廖正丽感恩能在班主任岗位上工作四年,感恩与这群学生的相遇,这不仅是情感的双向奔赴,更是她与学生们的共同成长。未来,她希望学生们一生平安,在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