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苑

阅读全文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正文 >

李安是“理查德o帕克”,更是“派”
  2016-11-28 13:38:30    点击:

一只老虎,一位少年;一场探险,一份成长;一种信仰,一种挣扎。

与原书不同,电影不可能成为长时间、一本正经地对受众直接灌输哲学道理的说教者,虽为直观影像的呈现,却也只能隐晦地传达原著深意,让观众心领神会。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拍成电影,其中之一的难度正在于此。而李安做到了,也附加刺激了我们的想象,进一步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算得上是“内外兼修”,而李安正是培养这样一个孩子的伟大“母亲”。

哲学始终与信仰相连,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一直被我们误解且多久不曾拜访的远房亲戚。所以,涉及哲学和信仰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虽然深刻却不刻板,虽然隐晦实则平易。而它所彰显的人类智慧和力量,似乎向我们表达了一种另类的信仰:凡能使人获救于黑暗与孤独,即可为信仰;人类应正视自身兽性,并合理驾驭。这与派儿时的宗教信仰不谋而合,他同时信仰三个宗教,相信宗教相通。这种灵活也正能使他的信仰极富弹性,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实现自身超越。

名为“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象征什么?是人的兽性?是人的恐惧?不管它象征着什么,它促使着派在孤独的大海上活了下来。如果是兽性,那支撑着派存活的,是动物求生的本能,它可能抛弃一切掺杂着神性的“信仰”,一切只“唯我所用”,竭尽全力求生存。如果它代表着“恐惧”、“对死亡的恐惧”,那么生存的动力就是压力的转化。派与老虎在船上一段时间的相伴是我们与恐惧一生相伴的缩影。上帝总爱跟人类开各式各样的玩笑,其中最大的便是给了人类终究会失去的命,而对失败,对死亡的恐惧,总会给我们敲响警钟,带着危机感,航行在注定是孤独的人生之海上,才能走得更远。

与给派带来生存危机的孟加拉虎相比,他们短暂栖息的“食人岛”简直是人间天堂。那里有数不尽的食用海藻充饥,温和的沼狸作伴,难求的淡水解渴。但正如其书中所说,“这些海藻在白天所展示的光明前景已经被它们在夜晚的背叛所取代”。食人海藻分泌的酸性物质足以吞噬所有动物,甚至是人类。想永远沉溺在安逸与平静中,就会被侵蚀,就会迷失。按照终极悲观主义来说,生命永远只能是夹杂恐惧而走向死亡的旅行,我们应该随时准备上路。可以短暂休憩,却不能长期沉溺。

当遇到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派与理查德·帕克陷于绝望之中,却最为亲近,实现了他与自身兽性的和解,或是对恐惧的真正接纳和正视。回想海上旅行的千难万险,他无不是与老虎共同度过的,虽然他仍然心存芥蒂,但已经放弃了消灭它的想法。尤其是当他面临着同类的救命船在自己极力抓紧的指缝间溜走的时候,回头望向与他同在的孟加拉虎,怅然与温暖同时涌上心头:比绝望更可怕的是孤军奋战。

“事物应当恰当地结束,这在生活中很重要。只有在这时你才能放手。否则你的心里就会装满应该说却从不曾说的话,你的心就会因悔恨而沉重。”当理查德·帕克与他分别时,它没有转过头望向派,甚至没有咆哮一声,而是径直跳进了树林。这一切意味着他们的告别没有了仪式,在派的心中留下了“未完成式”,产生了“契可尼效应”。这一点不仅免于落于俗套,还隐射了我们总是纠结的生活,证明这真真正正是一场难以忘怀的相伴之旅。毕竟,不论是这部电影,还是小说,不是关涉浅显的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结果虽不圆满,却有着令人唏嘘的残缺美。

许多导演纷纷放弃了这部极具挑战性的小说。“3D”,或许对于许多优秀导演来说不是难题;拿捏细腻的情感,在他们之中或许也只是小菜一碟。然而,对于既能驾驭宏大场面,又能拿捏细腻情感的李安来说,与派相似的经历和他内敛外表下堪比猛虎的野心,使他的成功虽则历尽千辛,却又是理所当然。

李安是“理查德·帕克”,更是“派”。他用理查德·帕克的野心下决心完成了电影,用派的灵性真诚呈现了真正好小说、好电影的灵魂。(责任编辑 王楠)


媒体平台

民大青年手机版

团委

学生会

社团联合会

青年媒体中心

Powered by 湖北民族大学团委 © 2016 All Right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鄂ICP备11015725号   鄂公网安备422800020010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