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香港的那天,三十二多度的高温,背着行李走出船舱,热空气瞬间贴上皮肤,融掉了船舱和海面上凝结的冷气和海风,扑面而来的闷热让我不自知地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喘出一口气。汽水喝了一瓶又一瓶后还是渴,香港人对于空调“丧心病狂”的使用让人在闷热的环境中心花怒放。
记忆中关于香港的画面,除了影视,以及历史、地理课本上鲜有的几句交代,好像没有别的印象。那时候,《古惑仔》系列流行,“阿X”的称呼一度流行,《大话西游》的台词一度到处流传,“那个人好像一条狗”,《无间道》“出来混,迟早要还的。”《阿飞正传》……
我想,少年们都曾在那个还没发育成熟的年代,在街头偷偷地找些录像带,都朝思暮想着,有一天,像电影里的演员那样,风流倜傥,侠肝义胆,兄弟情义,英雄本色。现在十多年过去了,那些经典仍是经典,而我们早已不再是那个,幻想着拉帮结派的翩翩少年。我们开始成为生活里的主角,房子车子,里子面子。与香港虽然只是一江之隔,那里好像远方,因为不曾抵达。
当我走在星光花园里,那些电影里出现的场景,因为年代的久远,在这里也找不到印记,但我知道,有很多明星曾经也在此处逗留。坐在天星小轮上,看对面的维多利亚港时,黄昏的夕阳和维港两岸的灯火似乎让我感受到了所有关于香港的想象都漂浮在水面上,亦幻亦真。当我站在金紫荆广场,望着纪念碑上的题字,风吹过,有些大,人很多,是游客……
满大街映入眼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外文名字,Cartier, LOUIS VUITTON, CHANEL, DIOR……大部分都是国际上知名的品牌。站牌上、街上,到处都会配有英文的解说,到处都是外国人……之后,逛街,路过一个旧书店,我进去看了下,大部分都是繁体字竖排的书,并且价格都不便宜。我在翻书的时候,一个国外的妇人进来,用很快速的英语问他关于地铁卡的事,店员用英语说,我们不卖,接着又聊了一大通,他说,我不确定。国外的妇人道完谢就出去了。在路上还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形,外国人问路,一个老妇人用很通顺的英语指路。两个外国男人聊天,说“Crowed”,一个香港的市民用英语说,很多大陆游客节假日过来,这里的经济一定程度上会被拉动等等。再就是粤语,去店里吃饭或者购物,服务员基本都用粤语,好在他们大部分都懂普通话。语言方面的东西糅合,使得整个香港给人的印象,既国际化又地方化。那里年长的男士,穿着正式的西装,并且大都打着领带,似乎与周围格格不入,似乎这一切都合乎情理。
在香港文化中心,几个人露天表演话剧,全程用的粤语,我听不懂,看上去他们的造型像唐老鸭,金紫荆广场上的一些卡通雕塑,以及墙上的一些画,既现代又传统,这大概属于民众艺术的一角。因为过去英属殖民的缘故,城市多少留有英属的气息,而之后回归,一国两制,大陆近些年快速的发展,都或多或少影响着这座城市,西化与传统的联姻,看上去就像新生怪物,实际上,沿海的城市也进一步向这种趋势发展。
香港这边的车都是左行,那我们是右行还是左行啊?对于一个习惯右行,并且方向盘在左边的人来说,突然换个方向,过马路时,多少有些不适,不知道往左看,还是往右看,好在地上有指示。这是关于规则的,有的时候会觉得不可思议,往左还是往右?反正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什么还要有个左边和右边之分?(责任编辑 柳志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