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

诲人不倦,行者无疆——访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周腾蛟

发布时间:2015-04-23 17:29:11  | 来源:  | 作者:余孝东 薛婷婷 | 点击:

诲人不倦,行者无疆

——访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周腾蛟

余孝东 薛婷婷

周腾蛟,男,中共党员,副教授。1983年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参加工作后先后在学校团委、教务处工作,2000年调至社科部暨预科部任部主任,2002年院系重组后继续担任预科部行政主任,2010年11月调至经济与管理学院任党委书记。他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民族预科教育与管理方向的研究,主讲《形势与政策》、《国情概论》等课程。著有《论毛泽东反对教条主义思想的历史贡献》《山区生态农业模式初探》《革命知识分子的早期政治实践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山区农村小城镇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等多篇论文。

在与周老师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让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周老师的亲和与谦逊,始料不及的轻松让我们事先准备的长篇的采访提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正是在这种没有一丝压抑的氛围中,我们如约采访了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周腾蛟老师。

艰难坎坷的求学经历

冰心曾经说过:人们总是惊羡于花朵绽放时的美丽,而它当初的芽儿浸满了奋斗的泪水和牺牲的血雨。周老师的人生历程亦是如此。一路走过,他感触颇深。

1977年冬天,中断了十年又重新恢复的高考制度,开始改变着无数人的命运。一纸试卷废除了“推荐上大学”的扭曲体制,给当时渴望改变命运的人们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很多人借此扣开了另一个世界的的大门,走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这其中,便有周老师。这一年,他正值高中。

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文化大革命的影子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人们忙着批斗,顾着生产,教育被无情的搁置。

然而,周老师是幸运的,他虽生在农村,却是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年少时上过几年的私塾,一生读过许多书,父亲在祖父的熏陶下,更是用心学习,对知识的尊崇深骨入髓。在家庭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还是让他去了学堂。

“我们那是一个艰苦的年代,跟你们现在没得比。”周老师很淡然地说,“我上小学时,我所在的学校是小学,我上初中时它也变成了初中,当我上高中时它又升级为高中了。所以,我是和我的学校一起在成长。这确实是很特殊的求学经历:从小学到高中,在同一个地方完成所有的学业。每天,面对同一个老师,我们的老师都是‘全能’的老师,语文、数学、物理……什么都可以教授。因为师资缺乏,像化学、历史、地理、电学、光学等诸多科学课程也就无法开课。”

在那个知识被忽视的年代,成绩在大家眼中显的并不重要。同学之间不会因为追求学业而竞争着,也没有人会把学习当作是感兴趣的事情。每天背着书包去学堂,就免去了和大人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公社劳动,这就是那个时候孩子们上学的唯一动力。

经过在学校期间的刻苦学习,1978年的高考成绩揭晓了,周老师考了194分,但仍与当年恩施师范专科学校(湖北民族学院前身)的录取分数线240分相差甚远。随后,周老师决定告别学校,回家务农。半年的下地劳动让他感受颇深。每天太阳还没有出来就得出门去上工,太阳下山了还得不到休息,一天下来累的骨头快散架,却只能拿到六七个工分,和女劳动力的待遇差不多,填饱肚子也成了问题。他深感这种生活的无奈与艰辛,而在当时,能改变这种局面的途径只有应征入伍或继续上学。正当他苦苦冥思如何抉择时,班主任老师亲自来到他的家里,鼓励他复读一年后继续考大学。家里人稍加思量,便果断地同意了,有了家里人的支持,再加上他内心更加坚定的信念,周老师再次坚定的踏上了求学之路。

复读期间,他始终把“只要不轻言放弃,一切都会成为现实”铭记于心,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来学习,刻苦和努力与他形影相随,从未放弃。犹记得,在高考的前一夜,还拿着政治课本苦苦记诵,奋战到深夜。考试结束后,他依然感觉自己考得不理想,也就没有去关注分数,更没有去考虑填报志愿。当意外收到恩施师范专科学校(湖北民族学院前身)的录取通知书时,欣喜之余的他才知道是班主任老师在默默地为自己的前程铺砖添瓦——选学校、填志愿。

当说道这一幕时,周老师略带沉思,表情专注的说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以来,我当年的班主任老师让我难以忘怀,他的师者风范在我自己参加工作走上教师这个岗位之后,一直勉励教导着我,引导着我为人之师,当诲人不倦,问心无愧。”

理科生从事政治教育

凭借在校期间的优异成绩与良好表现,从恩施师范专科学校(湖北民族学院前身)毕业后,周老师得以留校工作。

可是,挑战亦随之而来。周老师在大学所学专业是数学,留校后被安排在学校团委从事政治辅导工作,与所学专业基本没有联系。然而,自古天道总会酬勤。在团委工作半年后,他又从学校团委调到学校教务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1985年受学校名额推荐,顺利通过专升本考试,得以赴湖北大学继续深造,从事政治理论教育学习。回校之后,就开始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一干就是几十年。

回首这条“改行”之路,周老师调侃着说道,换条道儿,一走就是几十年,自己都觉得不容易,毕竟当年心里惦念的始终是数学,忘不了根本啊。

预科里走出来的春天

2000年,周老师调至社科部暨预科部任部主任,两年之后,院系重组又改任任预科部行政主任。在预科工作的11年,是周老师难以忘怀的11年。刚到那里的时候,预科部只有相当于一个小班的规模,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与发展,现今预科教育学院已经成长为每届招收近千名民族预科生的大院,在我校的院系组成中占了相当的比重。

在周老师的记忆里,预科的日子是充实又丰富多彩的。每一届的学生在校都只有一年的学习时间,可谓是来也匆忙,去也匆忙。也正是因为如此短暂的学制,让他在每一年都接触着不同的面孔,同来自三十几个民族的学生打交道,接触多样的民族文化。

在预科的生活中,还让周老师改变了对学习英语的看法。因为预科学院的老师不多,生活圈子相对较小,与外籍教师的沟通也就在所难免。如此,他也逐渐感觉到学习一些英语挺有用途。

此前就曾听闻周老师的英语很好,他告诉我们,取得进步也要有绝招,那就是灵活学习口语。2003年我校组织各二级学院领导出国学习,通过在国外的参观考察,周老师更是感觉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他说,学而至于用为万学之通法,在平时的交流中,不一定要太过于注重语法和拘禁于传统学习的套路中,灵巧的运用于实际生活,多与人交流沟通,英语的各方面能力自然就能提升。

周老师在预科部出色的工作表现获得学校领导一致认可,2010年11月,周老师荣升为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谈及此处,周老师的神色显得很凝重。因为此前不曾从事过党务工作,并且自己所教授课程与经济与管理的专业有较大差距,学校领导将年轻的经济与管理学院交付给他,让他倍感压力与挑战。虽任重而道远,周老师其实心中早有谋略与规划。带好领导班子,精诚合作,支持学科建设就是他寄托给经济与管理学院明天的希望。

岁月莫从闲中过,成功须向勤中求。周老师用兢兢业业和朴实真诚感染着每一个学子,用行动洗礼着每一颗心灵。行者无疆,师者风范,诲人不倦,这即是一个师者,长者、学者的风范。

copyright 2020 湖北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鄂ICP备075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