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菜单

网站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资讯 党群工作 师资队伍 学科建设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学生工作 校友工作 MPAcc中心 ACCA项目
  • 心灵之窗

    听见下雨的声音

    2015-04-23 15:37:58阅读

    “窗外鱼鳞瓦的屋檐,在泅泳着年轻。于是青春,一层层被吵醒,关于相信,关于来不及成长的爱情。”雨声里一个被洗得纯白且硬质的声音轻轻地吟着诗句,雨声好像要陷落整个世界的时候,一张温柔得像素描画的脸探出窗来,无声地询问着有没有一封遥远的来信。电影《听见下雨的声音》的开头,好像一杯白开水倒在了心上,延伸出一片被雨洗净的森林。而镜头里面的世界也和想象遥相呼应,像一个褪尽了烟火气的故事的封皮。

    这个故事的封面翻开后,并没有辜负开头的抒情语气,整个故事像一滴墨汁坠入一场场突如其来的大雨里,被稀释成绵长曲折的游丝。所有的相见、欢喜,都在淡淡的、若有若无的眼神以及在植物绿色里染得翠绿的雨声里,淡淡着笔。镜头像在剥开一封揉成团的情书,小心翼翼,生怕剥破了一个重要的爱的发音。雨里女主角凌乱的头发和一脸惊慌害羞的表情,男女主角视线闪躲又不期而遇,一次一次的小小细节里都仿佛意味深长得足以填满一首诗的空隙。

    然而关于青春的故事永远是任性的,一颗颗半熟的心在自己的逻辑里横冲直撞,无所顾忌。为玩乐队而骗爸爸的乐手,轻率说爱却又弄不清自己的心意,以及那些青春里一点风吹草动,就把情绪倾盆而下,不顾那一张张雨中哭花的脸的男主角。他们都仗着青春力大无穷的意愿,大声嘶吼着,可在镜头外的我们,却不忍苛责他们。因为那一张张迷惑却不肯听从的脸都有着一样的淤青,因为那些大雨里,我们也那样猝不及防,狼狈逃奔。

    看到电影的后半部分,一度为这部电影的结构弄得满脸迷惑。第一次当导演的词人方文山好像在用镜头代替文字排列出朦胧却姣好的诗句,文字的跳跃中诞下诗的美感,可是影像的跳跃带来的只会有唐突和观影者额头上密集的冷汗。感觉像坐在驴上采花,一路走一路采,毫无章法,到了最后怀满路尽,组成一些零星的片段,却不足以连缀成一个能站立起来的故事。里面的人物关系都似乎隔着几层牛皮纸,看似亲近却又无比疏离,有时甚至根本就到不了一个镜框里。最后人物关系不断叠加,好像一个揉不成器的陶器,成了一滩歪曲的泥巴,而给看的我留下了满身的线头,刚捋清来龙就断了去脉。甚至有时候觉得里面所有的人物都是在一副副明信片上后期勾勒上去的,清晰的只有那些雨里的静物,每个人物都只是侧脸的几笔。

    “于是盖上了书本,但总还是溢出了几行,横着走的青春。”电影主题曲响起的时候,我还陷在故事的结局里,难以拔出。结局好像是一个解释,一个背过头不奢求你听的解释。突然觉得,它述说的漫不经心,人物的隐淡,以及结局的半空而止,都像极了青春。青春里好多的事情都是没头没脑,背对世界,以粗粝的不求同感的方式自我地活着;好多的感情开始得莫名其妙,结束时也不需要一个解释,就不告而别;好多的顶点后接踵而来的就是结束。然而青春即使是仓促、走题,也有一种很鲜明的美丽,就像电影里毫无杂尘的镜头下在玻璃上蜿蜒而下的雨水。

    “终于听见下雨的声音,于是我的世界被吵醒。”结尾曲的尾音逝去,在想象里重返这场雨水里浸泡的青春,突然听见了那场漫过世界的大雨,发着光的青春嫩绿得鲜明。(责任编辑 李文凤)